“这里环境很好,吃得很好,睡得也好,护理员很细心。我们每天白天看电视、聊天、跳舞,晚上散步,心情很舒畅。我在这里养老,孩子们都很放心。”在永川区社会福利中心养老的陈阿姨说。
据统计,重庆市现有老年人口719.55万、占总人口21.13%,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516.24万、占总人口15.17%,老龄化率居于全国第六,西部第一。如何做到让老年人老有所依、安度晚年?永川区社会福利中心经过研究探索,开启了养老服务新模式——公建民营。
政府建设、企业运营,合力探路养老新模式。永川区社会福利中心位于永川区胜利路街道,占地20亩,建筑面积8138平方米,设置床位330张,是一所综合型公办养老福利机构。自2014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后,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民生考题。深入调研后,2016年7月,永川区社会福利中心率先在全市探索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公建民营管理运营模式,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将经营权转让给重庆爱颐老年公寓管理有限公司经营管理。目前,入住社会老人140人、困境儿童23人、政府供养特困人员28人。项目解决了政府运营成本高、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好、工作绩效不明显等问题。一方面,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后,既可以保持公办养老机构的福利服务性质,又可以发挥民间组织的专业性,提高公建养老机构的利用率,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使公办养老机构去行政化,提高资源配置和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养老事业的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模式由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具有较高的吸引力。既履行了政府兜底保障职能,又发挥了市场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既保证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又培塑了养老服务品牌形象。
康养医护紧密融合,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小病不出门, 大病有保障”是永川区社会福利中心的理念。福利中心为每位老人配备专业的医疗呼叫设备,面对突发状况,做到“及时、快捷”就医。同时,福利中心还与相邻的重庆长康中西结合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建立长期、紧密的特别合作关系,为老人们提供全面、准确的医疗诊断,成为永川区首家医养结合养护中心。长康医院每天有医生和护士进房间巡查,小病小治疗,就地处理,现场不能处理的,及时送住院部救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每周二派专家到福利中心开展健康讲座、查房, 专线设立医院终端,就地连网研讨病情、会诊、开处方,开辟医疗专用绿色通道。不久前,金爷爷夫妻俩入住了福利中心。两位老人平时身体都很好,精神状况也很良好,属自理型老人。突然有一天早上,金爷爷躺在床上起不了身,精神异常。护理人员发现后,立即通知医院。120救护车10分钟赶到。通过医疗专用绿色通道立即进行抢救,金爷爷得到及时救治,脱离生命危险。
文化娱乐活动多样,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看病、治疗、服药只是解决人体肌能修复作用, 老人的精神需求也是不能忽略的,为了实现真正的医养结合,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福利中心结合“重阳”“端午”“中秋”“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生日会”“春游”等节点举办大型歌舞表演,专门为老人举行以“爱老?敬老”为主题的专场文艺演出,并为当月过生的老人举行集体庆祝仪式,还会邀请民间文艺家协会艺术家为老人展示绘画创作及剪纸艺术,深爱老人喜爱。福利中心还聘请了音乐老师、广场舞老师无偿授课,社会工作者每天引导老人及儿童参加跳操、跳舞、唱歌等丰富的娱乐活动,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