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乡级中心+村级站点+社幸福院”三级服务体系。一是以乡为核心建成1个养老服务中心。在乡政府驻地平安社区投资150万元,建设800平方米的标准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标准配置日间休息、文化娱乐、图书学习、健身康复、亲情联动室和爱心食堂“五室一堂”,配套活动器材20余套、护理床位30个,满足老年人集中入住。二是以村为延伸建成7个养老服务站。充分考虑人口流动实际和居住习惯,在茨竹、双店、射淌、桃树、林口、文昌、天台等7个村,分别建成养老服务站,参照配置“五室一堂”和简易活动设施。三是以社为补充建成12个幸福院。在人口较分散的社组,按休闲娱乐、日间休息、亲情联动室和爱心食堂“三室一堂”标准,租赁闲置农房建成12个“流动幸福院”,并对幸福院服务的老人实行动态管理,消除农村边远地区老年人养老服务“盲点”。
组建“志愿者+社工结构+公益性岗位”三支服务队伍。一是组建志愿者“主力军”。驻乡工作队、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签约医生、村社干部、社会爱心人士等1000余名注册志愿者,通过建立“义工制度”“时间银行”,为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政策宣讲、精神慰藉等服务。二是引进社工机构“专业队”。采取“民政买单、公益服务”模式,引进重庆仁怀、春语等5家专业社工机构,定期为老年人开展健康讲座、心理疏导、娱乐活动等专业服务。三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兼职工”。融合邻里乡亲、亲戚朋友等人力资源,开发非全日制“养老护理”公益性岗位40个,为老人提供烧茶做饭、打扫卫生等生活服务,同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 “尽孝”“增收”两不误。
开展“生活照料+健康护理+人文关怀”三项优质服务。一是生活照料“有质量”。根据老年人营养需求科学搭配食谱,按照“三荤两素一汤”标准提供“一元餐”,其余费用由民政统筹解决。今年以来,累计为3788名60岁以上留守(空巢)老人提供日间照料1.6万余人次。 二是健康护理“有保障”。采取“医养结合”模式,开设老年讲堂、健康诊室,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医生定期“巡访”,乡卫生院医生轮流“坐班”,开展高血压、慢性病预防治疗等讲座65场次、康复训练200人次、送诊送药上门160人次,实现“医、养、护”一体化。 三是人文关怀“有温暖”。采取“互动”模式,举办“打腰鼓”“打连响”“踩龙船”“快板” “三句半”“象棋比赛”等多彩文化娱乐活动130场次,组织包汤圆、集体宴、生日会等节日庆祝活动10次,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