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区县动态
九龙坡区创新寻亲模式,助力26个失散家庭团圆
日期:2021-04-06
字 号:

2020年以来,九龙坡区创新救助管理机制,持续探索更加有效的寻亲手段,综合运用“人像识别技术、互联网直播、社工疏导”等举措,成功帮助26名流浪乞讨人员找到亲人,赢得失散家庭及社会各界一致点赞。

一、拜高人,学艺安徽初战捷。去年初,九龙坡区在定点医院和救助站共有长期滞留人员37名,最长达八年,每年产生费用200多万。为打开寻亲工作局面,九龙坡区救助管理站主动联系到义务协助全国各救助机构的寻亲高人——安徽省定远县公安局马义民警官,派出工作组赴安徽“拜师学艺”。“借助人像识别技术,利用公安部在‘全国人口信息查询系统’内为我开放的高级权限,我已为全国700多家救助机构的8000余名滞留人员核实了身份。”去年6月,九龙坡区寻亲工作组刚到定远县公安局,马警官就一边热情介绍,一边马不停蹄地打开电脑,进行信息比对操作。在与工作组的交流中,他从询问技巧、信息筛选、特征比对、系统运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让工作组受益良多。通过双方积极协作,历经4轮反复比对,最终为九龙坡区核实了17名滞留人员身份,寻亲之路初战告捷。

二、开直播,多套拳术齐上阵。为进一步拓宽寻亲渠道,九龙坡区救助管理站搭上“中国失踪人口档案库”寻人寻亲平台,通过其在快手APP上开设的直播间搞起了寻亲直播,尽一切努力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回家”。“这个病人自称汤某平,是2020年2月入院的……”,九龙坡区救助管理站安排专门工作人员通过快手APP,向寻亲的家属们做着寻亲介绍。寻亲直播以来,先后有22名滞留人员被请进直播间,在环境、语言、图像的刺激下,千方百计帮助引导他们尝试开口说话、提笔写字,努力回忆个人信息。“这位家人的额头有一颗明显黑痣,请大家仔细辨认。”主持人“晓梦姐姐”一边强调着滞留人员的体貌特征,一边从大家的互动信息中整理有价值的线索。4场直播,有12人提供了零星线索,其中有4人经线下核实成功。

三、办专班,社工巧化心中结。去年9月,为找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九龙坡区救助管理站又邀请到九龙坡“家和社工” 3名心理咨询师,共同为滞留人员专门开办了一期“康复治疗实践班”,帮助其回忆有价值的信息。走进“专班”的,是5名经过精心挑选、无暴力倾向的滞留人员,活动场地选在安静舒适的陶家镇某康养基地。“抢到排球的朋友,请用家乡话给大家唱首歌!”心理咨询师们运用心理辅导、行为矫正、引导互动等专业方法,与治疗对象交朋友、做游戏,帮助他们打开心结,重拾交流和思维能力,从而搜集有用信息。为期10天的实践活动,为来自四川宜宾的刘某柱找到了亲属,同时为后续寻亲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访异乡,只言片语苦寻根。温某,女,智力残疾,2019年1月入九龙坡区救助管理站,经多次比对未核实身份。然而入站以来,她曾多次提到临江、双竹等地名,说话也像是重庆本地口音。九龙坡区救助管理站通过网络查询,了解到重庆市永川区有个临江镇,于是派出工作小组前往永川走访,仍旧未能查实。寻亲组返回后,又多次对温某进行引导,突然间,温某提到的一个小地名——“六银桥”,再次引起寻亲人员的注意。“我们这里没有叫六银桥的地方,但好像五间镇那边有个六眼桥。”临江镇一位村民的话,让再赴永川的寻亲小组看到了希望。最终他们在五间镇珍宝村找到了“六眼桥”,见到了温某的丈夫和儿子。就这样靠着一张嘴、两条腿走街串巷、进千家访万户,仔细排查小地名,努力寻找知情者,救助人员用“笨办法”,又陆续帮助4人成功找到亲人。

五、塑品牌,初心不改再出征。去年7月,九龙坡区救助管理站“蒲公英寻亲工作室”正式成立。秉承“心有爱、贵有恒”理念,救助人员将竭尽全力帮助每一朵飘零的“蒲公英”早日与家人团聚。工作室整理出从入站、救治、查询、比对到转介的一整套工作流程,主要做法在全市专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分享。九龙坡区救助管理站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救助站将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坚持聚焦特殊群体,始终坚守‘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初心使命,努力开创立足本区、带动全市的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寻亲工作格局,助力更多失散家庭实现团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