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切实解决全市范围内未成年人、精神障碍患者、无户籍人员、跑站人员等群体的重复流浪问题,市救助站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创新救助模式,持续延伸救助服务广度和深度,通过“点线面”救助工作机制有效遏制流浪乞讨人员重复流浪现象。
一、做好站内专业服务,形成专业服务模式和典型示范“点”,实现专业服务创新发展
一是强化专业化服务。以受助人员实际需求为切入点,以朝会为平台,建立需求发现机制,开展安全教育、两性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等基础服务;提供情绪支持、心理辅导、危机干预、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等个性化服务;拓展“五位一体”疑难寻亲、“1+N”未成年人教育矫治等特色化服务,年均直接惠及流浪乞讨人员2500余人次。
二是强化协同式服务。搭建流浪乞讨人员离站后专业服务转介平台,形成跨专业跨部门协同、多资源聚焦的救助服务模式,实现协同式发展。
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基础人才、骨干人才及督导人才培养,形成金字塔形专业人才队伍,目前引进、培养社会工作、心理学专业人才30余名,其中研究生近10名,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二、推进定向牵手帮扶,形成区县救助社会工作齐头并进发展“线”,实现专业能力均衡发展
一是立足需求解决难题。以黔江区、酉阳县救助管理站作为帮扶试点,立足受援机构实际需求,设计、指导、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种子”老师培育和特殊困难流浪乞讨人员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切实解决受援机构困难,直接服务“种子老师”、困境儿童424人次,惠及特殊困难人员60余人次,间接受益人数超过6000人次。
二是立足制度提档升级。以受援机构现有规章制度为基础,梳理完善优化各项救助制度、流程、表格,实现受援机构规章制度提档升级。
三是立足发展加强培育。倡导受援机构民政部门建立本土社会工作发展保障机制,加强政府购买救助社会工作服务力度,为本土社会工作机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指导黔江区、酉阳县培育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5家,当地救助社会工作发展力量得到有力保障。
三、强化全市救助工作联动,形成“点上引领、线上发展、面上联动”的闭环兜底保障“网”,实现专业领域引领发展
一是加强救助机构联动。全市救助管理机构通过纵向驱动、横向联动的方式基本形成“一盘棋”,有效提高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公共服务效能,27个救助站相继开展了救助社会工作服务,全市重复救助10次以上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从2017年的7293人次下降到2021年的1227人次,重复救助人次占当年全市总救助人次的比例从21.6%下降到9.54%,重复流浪问题得到基本治理。
二是加强专业机构联动。以“社会工作人才实训基地”“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为契机,与高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8个专业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加强专业联动,实现共同发展,“双实基地”累计培养救助社会工作专业人才50余人;举办《重庆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社会工作培训》《儿童青少年两性教育培训》等专题培训,促进全市救助社会工作服务领域项目互通互鉴。
三是加强专业课题研究。自引入社会工作以来,坚持实践与研究相结合,发表近10篇社会工作专题论文及成果总结,逐渐形成了可操作、可借鉴的专业服务模式,为全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社会工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