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区通过深化“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将分散在16个部门54项“单个社会救助事项”集成为群众视角的“社会救助一件事”,畅通了“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跨地域、跨层级”协同审批服务,形成了“主动发现、综合评估、快速施救、跟踪转介、动态监测”的救助闭环模式。有39项社会救助事项实现“免申即享”,社会救助基本实现全程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一次办。
构建协同机制
打破“部门壁垒”
纳入重点改革项目任务。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综合改革纳入区委深改组11项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印发《永川区“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实施方案》,形成分层分类的综合救助格局。
建立两级联席会议机制。区级建立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为召集人,区16家涉及社会救助事项的单位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镇街建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召集人,相关内设机构为成员的社会救助综合改革统筹协调机制。
搭建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开发“协同救助信息平台”,涉及救助事项的所有单位互通共用,实时更新户籍人口、救助人口、动态救助等20类信息,成功对接市级临时救助、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等信息管理系统,月平均互联互通数据信息20万余条,实现业务与数据自动同步。
实现三级联办
打通“业务堵点”
开创“指尖办”。在移动端开通“永川社会救助”微信公众号,在“渝快办”永川专区开设申报入口,开发“关爱码”微信小程序,实现线上多点申办救助,有效解决困难群众申请救助“摸不着头绪、找不到门路”的问题。
提供“就近办”。区、镇街、村居三级设立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287个,覆盖全区23个镇街、263个村居,老百姓可就近申办社会救助。
实现“一次办”。群众通过线上或者窗口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识别出事项类别,申请审批类事项限时办结、免申即享类事项立即办结;下放审批权限至镇街,提高办理效率。
拓宽发现渠道
扫除“困难盲点”
发挥主动发现。建立村(社区)民政社保员、村居小组长、网格员及楼栋长等“3+N”主动发现队伍,健全主动发现工作机制,及时为群众提供救助咨询、申报、帮扶等措施。
开展综合评估。采取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深入群众家庭,以家庭收支状况、家庭成员健康及就业状况、家庭生活环境、家庭自救能力评估等8个维度、85项指标作为调查评估指数,多维度评估,实现社会救助一站式综合评估,各部门共享共认,有效解决救助不精准的问题。
设置“报警器”。沉淀数据1000万条,按照政策条件和大数据的交叉比对,按月计算生成社会救助智能台账,反馈各级社会救助经办机构调查复核,防止出现“漏救错救”现象。改革以来,智能预警筛查疑似“漏救错救”信息3.2万条,核实处理后主动救助1.1万人次,及时核减或取消救助7224人次。
深化“两圈数据”监测。将城乡低保等5类3.5万长期保障人口归集为“内圈”数据库进行常态化动态监测,将重病重残未纳入救助、低收入未纳入救助人员等7类3.4万特殊人口归集为“外圈”数据库进行实时动态监测。通过“线上信息汇集+线下定期监测”,推动实现低收入人口的信息汇聚、常态监测、快速预警,确保将符合条件的所有人员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
全程一体监管
强化“责任可溯”
建立监督考评机制。以区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社会救助工作考评实施细则,按月通报各镇街、各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救助工作办理情况。
公开办理时限清单。将所有救助项目集成在系统,按事项类别设置办理时限,系统全程“留痕”“可追溯”,“倒逼”各级社会救助经办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解决了选择性、随意性救助和办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办理进度实时反馈。整个救助办理过程系统自动将办理进度通过短信实时反馈申请人,让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更及时、更高效,有效解决救助办理过程中因信息不畅通而导致矛盾纠纷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