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隆区始终坚持“排查、核查、救助环环相扣,困难群众一个都不能少”的救助原则,多点发力,精准施策,扎实推进低保扩围增效政策落细落实。
打好政策宣传组合拳
一是开展干部培训。依托“干部大讲堂”“政策微宣讲”,组织机关职工、乡镇(街道)民政骨干开展救助政策学习交流,提升民政系统干部业务能力,让干部知晓政策、掌握政策、宣传政策、落实政策。
二是开启“指尖”宣传。推行“一村(社区)一微信群”模式,以微信群为纽带,打造政策“指尖”宣传新阵地,及时将最新的救助政策与适用案例宣传到位,让老百姓通过手机就能初步了解自己是否符合救助条件和适合的救助类别。
三是设立点位宣传。利用辖区赶场日、民政政策宣传月等时间节点,组织民政干部设立点位,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彩页,现场讲解相关救助政策。今年以来,共开展宣传27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
打好服务提升组合拳
一是主动服务,提升救助水平。在执行以户为单位纳入低保范围的同时,全面落实“单人保”“渐退期”“分户保”,对符合条件但又出行不便的群众,进行上门服务,实现高效救助、温暖救助。
二是主动关爱,提升救助温度。加强受助对象跟踪回访和救助帮扶工作,对特别困难的人员,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聚焦受助人群就业帮扶、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问题,做好“三个结合”,即兜底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造血”帮扶与“输血”救助相结合,物质帮扶与精神关爱相结合,提升救助工作质效。
三是主动发现,扩宽救助范围。一方面,扩大低收入对象监测范围,除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人口、三类监测对象外,还将受灾群众、失业对象、困难优抚对象等纳入动态监测,指导基层救助工作人员进行全面摸底核查,采取“排查法”发现新增受助人员。另一方面,依托村(社区)干部就地建立一支由214个村(社区)两委委员为成员的社会救助协理员队伍,实现“人找救助”到“救助找人”转变。
打好精准救助组合拳
一是关注重点群体。主动参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相关工作,紧盯因病、因学、因残、因失业等主要返贫致贫因素,将三类监测对象和已脱贫人口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共3284户、6084人,占全区低保总户数的40.6%、总人数的43.6%。
二是强化督导检查。联合驻局纪检组,组建5个督导检查组,不定期对各乡镇(街道)、村(社区)进行实地指导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立行立改,并建立整改台账。同时,结合核查发现的特殊案例,积极与乡镇、村(社区)开展研讨交流,以个案分析推进工作。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按照最新修订的《重庆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件认定办法》和《重庆市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审核确认办法》等相关政策,对救助对象范围和标准及时更新,实现“应救尽救”“应兜尽兜”,织密筑牢困难群众救助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