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强化统筹协调,从建立工作体系、夯实工作基础入手,着力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全面覆盖、效能提升,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快速发展,已实现“服务覆盖年”的目标任务。
坚持“机制+联盟”双轮驱动
高起点建立工作体系
根据职能职责和服务特点,建立以民政和宣传为主导,相关部门、街道、精卫中心各司其职,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体系。
强化精康工作机制,制发《渝中区“精康融合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建立健全民政牵头,财政、人社、卫健、残联、精卫中心等部门、单位和街道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定期会商研究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及时对接各自领域阶段工作情况、研究解决难点热点问题。
建立区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联盟,成立包括教委、民政等14个部门,巴蜀中学校、区精神卫生中心等10家成员单位的工作联盟,全力关注服务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问题。
坚持“平台+队伍”协同推进
高质量夯实工作基础
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人才优势,一手抓服务阵地硬件建设,一手抓服务队伍能力建设。因地制宜构建三级平台,按照“中心+站点”布局,整合辖区养老服务中心、医疗服务机构、“渝馨家园”、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社工室等公共资源,引导多方资源投入和社会力量参与,建成具备培训督导、服务示范等综合功能的区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示范中心,规划11个康复站,设置“精神障碍康复服务室”,打造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网络。
专兼结合建立三支队伍,区卫健委组建由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精防人员、社工组成的11支街道专业精卫康复团队,从疾病管理、心理调适、社会功能恢复训练、患者居家状态等方面给予保障。区民政局对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社会工作者开展专项工作督导17场、培训257人次。街道依托社区工作者、基层医务工作者、社区民警、网格员、残疾人专干、志愿者等建立综合服务团队,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精准摸排,核查其民政服务对象身份、持证残疾人身份、实际居住信息、家庭情况、康复医疗机构、已享受救助福利政策和精康服务等基本情况。
坚持“社工+行业”同向发力
全覆盖开展社区康复
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工作思路,以项目化实施为依托,充分运用社工机构、精神卫生机构等专业资源全面提升服务可及性、对象覆盖率。
2020年,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启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近年来逐步增加项目投入、扩大试点范围、拓宽服务形式,通过机构社工和社区专职社工服务互补,全面建立辖区精神障碍患者个人档案,常态化开展社交技能训练等主题社区活动,针对性开展服药训练、收纳整理等生活技能训练及家庭支持等,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街道社区覆盖率达到100%。
社区专业医师定期入户随访、诊疗,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和身体状况,开展医疗服务的同时,区精卫中心实施“同伴支持”项目从个案服务、小组活动、健康教育等方面构建支持系统,先后培养120名康复状况良好的患者作为康复辅导员或同伴,带领其他患者进行康复。
坚持“救助+帮扶”多元支持
全维度给予身心关怀
通过“搭建社会化支持网络、提供多元化服务帮扶”等方式,为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提供救助帮扶和社会关怀。将家庭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纳入低保和春节慰问,为符合条件的精神障碍患者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年均约为350名贫困精神残疾人提供20万元的服药、定期体检测康复救助。
创设“空中菜园”开展“农疗”康复,引导精神障碍患者参与蔬菜栽种劳动学习劳动技能;结合“大爱美陶”文创项目,开展精神障碍患者陶艺“工疗”康复训练。今年以来,已培训30人,采取工时计酬方式安置智力精神残疾人10名。
连续两年开展“99公益”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慈善项目线上募捐,筹集善款10万余元;爱心企业支持10万元,改造装修精神障碍康复服务场地;区红十字会对贫困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发放“爱心包”。同时,通过作品义卖方式,增强患者社会融入感,提升个人价值感,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