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两项补贴”实行“跨省通办”,有效地解决了异地申请残疾人“两项补贴”的难题;“精康融合行动”有序推进,精神障碍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社区康复服务;“福康工程”项目的大力实施,有力化解了困难残疾人康复服务不足、康复费用负担偏重、缺少生活必需的康复辅助器具等困难,为残疾人幸福生活插上“翅膀”……
一项项举措落实落地,都是万州区民政局全力推动残疾人福利工作走深走实,不断将民生愿景蝶变为幸福实景的生动实践。
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
申领补贴足不出户
“我们两个老的行动不方便,儿女工作又忙,麻烦你们帮我们申请残疾人护理补贴嘛。”不久前,万州区周家坝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接到了一通群众求助电话。
经过询问,老两口从开州区移居万州区半年,通过社区宣传,了解到可以申请残疾人“两项补贴”,但儿女工作忙,自己回开州区办理又行动不方便,所以就求助街道办事处。
周家坝街道办事处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耐心地向两位老人解释了相关政策,并核实了两位老人的相关证件,立即为他们提交了线上申请,推送到当事人户籍地。“多亏了你们帮忙哟,要不然我们还要来回跑。”两位老人感谢工作人员的同时,不由得发出感慨:“现在的政策就是好!”
自“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实施以来,极大地方便了残疾人就近申请“两项补贴”,有效地解决了异地申请残疾人“两项补贴”的难题。同时,万州区民政局持续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体系,做到每月更新数据共享与动态复核,“跨省通办”“全程网办”“主动服务”等便民举措有效落实,补贴资金实现及时、准确、足额发放。
2024年全年累计受理“全程网办”申请150人,“跨省通办”申请6件,审核“残疾人服务一件事”457件,发放“两项补贴”33.39万人次、2807.96万元,帮助残疾人足不出户申领补贴。
“精康融合行动”落实落地
助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
“至少有个工作,我们也没得那么担心他了嘛。”说起小宇(化名)的变化,小宇父母松了一口气。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06年,小宇父母发现18岁的小宇记忆力及思维判断能力出现异常,存在严重的学习、记忆障碍,但因父母平时工作忙,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及干预。直到2013年1月,小宇因病发被家人送往医院检查,确诊为癫痫所致精神认知障碍。一时间,小宇的家庭陷入了“住院-回家-发病-再住院”的困境。随着父母年龄越来越大,父母担心孩子以后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迫切需要外界帮助。
2023年,万州区“精康融合行动”项目落地启动,这对精神障碍患者无疑是一大福音。随即,社区将小宇转介到沙河街道“渝康家园”,通过医务工作者、社工与社区联合跟进,为其制定个性化语言训练方案,开展家庭心理疏导,链接助残企业,最终为他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
万州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启动“精康融合行动”以来,通过整合公共资源,组建精神专科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康复师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在14个街道和12个乡镇布局设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点26个,城市社区站点88个。截至目前,万州区建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患者档案2382个,完成入户探访205人次,个案服务500人次;开展器乐疗愈、心灵疗愈、宠物疗愈、手工疗愈等多元化社区康复主题活动20场,服务500余人次,成功推荐康复就业3人,接受规范服务率达54.9%,帮助上百户家庭融入社区生活。
用好“福康工程”
为残疾人幸福生活插上“翅膀”
“十几年了,我终于可以试着站起来了,你们送来的是及时雨哟,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来自万州区分水镇的蒋大爷试戴假肢后,高兴地说道。
今年59岁的蒋大爷,在十多年前因一场意外失去了左腿,也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2024年4月,在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成功申报并通过了“福康工程”项目审核,经过专业人员评估和测量,为他量身定制了一款假肢,这是他十多年来第一次有机会穿上假肢,尝试独立行走。
“福康工程”项目由市民政局统一组织实施,旨在为受助对象配置假肢、矫形器、轮椅、拐杖、助行器、护理床等康复辅助器具,提高困难残疾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该项目实施以来,万州区民政局加大宣传和执行力度,2022年至2024年,先后为符合条件的264名困难残疾人提供假肢、轮椅等辅具服务,有效缓解困难残疾人康复服务不足、康复费用负担偏重、缺少生活必需的康复辅具等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