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着力破解社会救助“条块分割机制”、有效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按照“通堵点、解难点、除盲点”的工作思路,探索机制构建、资源统筹、效能提升改革创新,永川区构建起了“区委区政府领导,联席会议统筹、依托服务窗口、大数据信息平台,由镇街具体落实、相关部门协同实施、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大救助格局,实现了社会救助“进一门、解百难”,持续筑牢便民、精准、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
改革动因
从2018年10月起,永川区全面启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综合改革。改革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被民政部纳入全市范围内唯一的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区县,被区委深改组纳入2018年11项重点改革任务之一。永川区民政局作为改革的牵头部门,将社会救助综合改革纳入全局重点攻坚项目,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工作痛点,按照“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为思路,以“通堵点、解难点、除盲点”为着力点,依托大数据信息化为手段,从统筹社会救助资源和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能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初步构建起了“区委区政府领导,两级联席会议统筹,以服务窗口为平台,以信息化为手段,部门协同,镇街落实,社会力量参与”的大救助格局。
改革举措
优化升级“一个平台”建设
积极协调争取财政投入资金,争取办公用房800平方米,新建“永川区社会救助数据中心”,为试点创新项目提供良好的工作保障。对申请纳入创新项目的镇(街道)给予年度目标考核加分,作为社会救助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深化运用“两圈数据”监测
通过“线上信息汇集+线下定期监测”,推动实现低收入人口的信息汇聚、常态监测、快速预警,做到即时干预、精准救助、综合帮扶,确保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将城乡低保等5类3.5万长期保障对象归集为“内圈”数据库进行常态化动态监测管理,将重病重残未纳入救助、低收入未纳入救助人员等9类8.5万特殊对象归集为“外圈”数据库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管理。
创新研发“主动发现”平台
自主研发社会救助小程序,推出低收入风险测评“关爱码”,通过自评与他评的方式,根据填写指引完善相关信息,一码初评是否符合社会救助条件,主动发现协同平台自动实施困难甄别和转介服务。
全面推广“综合评估”机制
根据困难家庭实际生活状况,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统筹考虑家庭成员收入、财产、刚性支出等情况,通过综合调查家庭收支状况、健康及就业状况、生活环境、社会参与等,客观真实地反映申请人及家庭在生活、教育、医疗、住房以及公共福利方面的困难及诉求。
助推实施“即时申办”救助
将全区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审核确认及给付等有关事项委托下放镇(街道),出台《关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审核确认及行政给付等权限下放委托镇(街道办事处)审批的通知》,全面实现“线上线下”社会救助申请随时登记办理,委托家境调查综合评估。
融聚汇合“多元社工”服务
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力度,积极培育社工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实施以发现、评估、服务为目标的“互助桥”“天空眼”“守护塔”等社会救助社工服务项目品牌。
改革成效
实现了民政救助“数字化”
进一步完善了救助资源信息库,提升数据融合度,充分利用各救助项目信息大数据间的挖掘、处理技术,通过图表分析、横纵向数据对比,夯实救助信息共享、数据交互机制,切实提升民政工作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有效推动相关部门数据共享常态化,精准完成相关信息共享和分析。
实现了贫困人口识别精确化
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的工作思路,系统整理相关社会救助核查制度、认定机制等政策,并参考运用多维指数理论,梳理形成家庭收支状况、家庭成员健康及就业状况、家庭生活环境、家庭成员社会参与、居家安全、家庭财产状况及限制条件、家庭自救能力评估等7个维度,81项指标作为调查评估指数。
实现了救助需求评估精确化
综合评估结论分为“正常、贫困风险、支出型贫困、收入型贫困”四个类型;综合评估模型总分设置为100分,根据主要指标得分扣减家庭自救能力评估分值后给出综合得分,得分越高,家庭贫困程度越重,待救助需求更迫切。
实现了靶向施救多元化
围绕便民、利民、惠民的目标,在现行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对象认定政策依据不变的基础上,按照现行政策依据由镇(街道)直接进行审核确认,加快建立了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