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区县动态
AI人脸识别!走失20年的他,刚刚回家了!
日期:2025-04-29
字 号:

“哥,是你吗?你别再跑了!”

“妹,妹……”

近日,在江津区救助管理站,只听到带着哭腔的一声呐喊,妹妹付芳媛颤抖着伸出双手,紧紧抱着哥哥,早已哭成了泪人。患有精神障碍的付某钟在走失20年后,通过AI人脸识别对比,终于与亲人相认,现场数名工作人员与亲人共同见证了这一催泪时刻,一场跨越20年的寻亲之旅终于画上句点。

付某钟30岁时失踪,家人苦寻多年未果。如今,在AI人脸识别技术的助力下,在江津区、渝中区两地民政和公安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终与家人团圆。


父母与妹妹两代人20年接力找寻

时间回溯至2005年4月16日,家住渝中区的付某钟自幼患有精神障碍,平时他会在家周围玩耍,但在失踪当晚6点吃饭时,一直不见他的身影,家人们这才反应过来人不见了。

发现付某钟不在后,父母和妹妹心急如焚,立刻出门寻找并报了警。他们还发动周边亲戚朋友一起沿着付某钟可能行走的路线反复搜寻,但当时没有视频侦查条件,付某钟便再无音讯。

图片

从山城街巷到江畔码头,父母寻子足迹遍布整个重庆城。“多少次我们以为找到希望,奔过去却发现认错人。”妹妹付芳媛叹息道,尽管屡遭失望打击,20年来家人却从未放弃寻找,一直在多个新媒体平台发布哥哥的信息。

江津首例

时间跨度最长的AI识别寻亲案例

转机出现在今年3月27日。江津区公安局李市派出所接到李市镇龙吟村综治专干邱堂波报警,说该村下场口十字路口附近常常见到一位流浪的中年男子徘徊,因其无法清晰表述身份信息,便送往江津区救助管理站。

“他浑身污秽,头发胡须蓬乱如草,我们就先帮他清理梳洗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江津区救助管理站站长李祖亮回忆初次见面情景。医生发现他因营养不良导致精神状况恶化,立即实施了紧急救治。同时,在康复医院治疗期间,江津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尝试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其身份背景和家庭情况,但并未获得太多有效信息。

由于已经走失了20年,时间跨度和寻找难度显而易见。抱着一丝希望,江津区救助管理站迅速和全国寻亲工作平台取得联系,将照片传送至具有AI识别对比技术的王曙寻亲工作室。“仅仅半个小时就出现了奇迹,工作室成功匹配到了付某钟的身份信息,确认是渝中区人。”李祖亮说。

得到这一关键信息后,江津区救助管理站迅速联系了渝中区民政部门,并详细说明了付某钟的情况。“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仅用了3个工作日,便找到了付某钟的家人。”李祖亮笑着告诉记者,这也是江津首例时间跨度最长的AI识别寻亲案例。

妹妹深情赠旗谢恩情

“真的太感谢了!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可能这辈子都再也见不到哥哥了。”4月1日,在江津区救助管理站,付芳媛哽咽地说着,并拿出了一面锦旗。这面锦旗上,用金色的丝线绣着“善行美德馨香远,爱心助人果实甜”几个大字,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付某钟被救助过程中所有参与者的感激之情。

付芳媛郑重地将锦旗递到了站长李祖亮的手中,并深深地鞠了一躬。李祖亮接过锦旗,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这不仅仅是对他个人或区救助管理站的认可,更是对整个社会救助体系、对科技进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发挥作用的肯定。

他轻轻拍了拍付芳媛的肩膀,安慰道:“看到你们团聚,就是我们最大的安慰。这也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未来,如果有任何需要,欢迎随时联系我们。”

这一刻,锦旗成为了连接救助者与被救助者家庭情感的桥梁,它不仅见证了付某钟回归家庭的奇迹,也传递了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