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区县动态
江北:多元共融聚合力 联动赋能促兜底
日期:2025-05-28
字 号:

一张覆盖全区的服务网络,正在悄然织密;一套部门间的协同联动机制,正在持续深化;一场从“救一时”迈向“助长远”的转变,正在江北生动展开。

面对困难群体日益多元的救助服务需求,江北区推动社会救助从单一物质保障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拓展,从单一部门发力向多元主体协同转变,打造“小江荟”社会救助联合服务品牌,让更多困难群众在联动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PART.01 以机制为牵引,织密织牢联动体系

10岁的白某曾就读于玉带山小学南区三年级,因沉迷网络游戏产生暴力倾向进而辍学,家庭几近失控。在母亲庞某求助石马河街道社会救助服务联合站后,街道迅速协调党建、文化、公安、司法等部门联动响应,形成工作专班,心理干预、法治教育、家庭调解同步推进,仅用一个月时间便帮助孩子返校、家庭恢复稳定。这一案例,正是江北区“兜底保障”的缩影。

2024年以来,江北区立足部门联动、资源联动,着力推动社会救助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型,积极打造“小江荟”社会救助联合服务品牌,形成了具有江北特色的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格局。

江北区从强信息共享、强阵地共享、强活动共办入手,不断夯实联动协同基础。信息共享方面,推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与部门业务系统、141基层智治平台贯通衔接,汇聚基础数据,动态掌握服务对象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就业情况等关键信息;阵地共享方面,依托社区综合服务平台、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基层服务窗口资源统筹;活动共办方面,联合开展健康义诊、就业咨询、政策宣传等现场服务活动,提升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

“我们以机制推动为先导,打通信息流、整合资源流、联动服务流,让困难群众的救助服务更及时、更精准、更温暖。”江北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PART.02 以资源为支撑,构建服务类救助供需网络

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服务类救助如何精准投放、合理配置,是提升整体成效的关键所在。江北区持续强化需求摸排和资源整合“双向联动”,全力构建供需匹配、内容丰富、运行有序的服务网络。

在江北区和锦家园B区,60岁的张阿姨正忙着清扫楼道,11岁的孙女聂某在书桌前专心做作业。2025年,鱼嘴镇社会救助服务联合站在流动(留守)儿童排查中发现这对祖孙家庭因收入单一,生活捉襟见肘。联合站迅速联动就业、社区力量开展需求分析,并链接辖区物业公司量身定制“弹性保洁岗”,既方便照顾孩子,又让月收入提升至4000元,帮助家庭顺利脱困。这场精准高效的救助响应,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护航了儿童成长。

据悉,在社会救助需求端,江北区推动部门、镇街多形式开展困难群体信息采集,结合线上平台数据分析与线下入户走访调查,动态更新“服务类社会救助需求清单”。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及时掌握特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重点群体需求数据,明确服务类别、服务内容和服务频次,为精准施策提供支撑。

在社会救助供给端,各单位和镇街结合自身职责,主动梳理已有政策和服务项目,完善“服务类社会救助资源清单”。通过建立需求清单与资源清单双向挂钩机制,江北区形成了低收入人口需求资源匹配的精准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救助工作的响应力和执行力。

PART.03 以服务为导向,推动救助工作质效提升

将机制与资源“联起来”,最终落脚点在于服务落地、群众受益。江北区坚持以服务为导向,持续推动各类救助力量协同发力,构建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基础、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联合服务体系,让服务真正送到困难群众家门口。

政府层面,聚焦服务类救助项目的整体管理,构建“立项—实施—评估”全流程闭环机制。江北区建立服务类救助项目跟踪回访制度,依托第三方评估、交叉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对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考核,每半年召开一次“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监管举措”专题工作例会,推动服务项目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社会层面,江北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志愿团体、专业服务机构力量,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温度。为低保边缘群体统一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定期探访困难群众、提供精神慰藉与健康指导,逐步形成“救助有人做、服务有专业、监管有标准”的联合服务链条。

资金方面,在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江北区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鼓励社会参与、慈善捐赠、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支持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持续开展,通过引导爱心企业定向捐助等机制,提升项目可持续性和社会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