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区县动态
身边的民政人丨向祖兵:躬身为桥暖桑榆 真情守护夕阳红
日期:2025-07-09
字 号:


在南川区德隆镇的深山沟壑间,有这样一个身影,十余载春秋更替,跋涉在崎岖蜿蜒的村道与院坝之间。他的胶鞋,沾满了对民政事业的赤诚;他的手掌,焐热了每一位老人的暮年。他,就是向祖兵,南川区德隆镇民生服务办公室负责人,一位把根扎进乡村的基层民政工作者,将民政温暖送进千余位老人的暮年时光。

01 破“留守之寂”:

亲情连线串起深山与远方

德隆镇深处金佛山腹地,存在留守老人多、困难老人多、残疾老人多的“三多”现状。为驱散留守老人的“情感阴霾”,向祖兵发动12名志愿者与112位老人结成“跨代亲”对子。

“李大爷,今天咱们学发语音消息!”向祖兵刚推开木门,73岁的李学开就像盼到亲人般,颤巍巍递来手机。李学开的子女在重庆务工,老两口因身体不好常年居住在老宅,从前想孩子时,只能对着墙上的全家福发呆。自从向祖兵每周上门教老人使用智能设备,老人不仅能通过视频看到孙子的校园运动会,还学会用语音消息给子女发消息。

“祖兵教会我的不是手机,是让我随时能找到娃儿些。”李学开的感慨,成了山区留守老人的共同心声。如今,老人的手机相册里存满237张家人照片,最宝贝的是孙子用美颜相机拍的搞怪照。“少熬夜,要多注意休息。”这句曾经难以说出口的牵挂,现在通过语音,跨越山海,从深山传出。

02 解“困老之难”:

把民生底线织进砖缝瓦隙

向祖兵的走访笔记,是一本沉甸甸的民生账本。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86位困难老人的“急难愁盼”:低保申请进度、特困供养细节、补贴发放记录……每一个字,都凝结着他对老人的牵挂。

暴雨倾盆的深夜,向祖兵接到82岁特困老人黄国辉的求助电话。老人的土坯房年久失修,雨水顺着屋顶的破洞倾泻而下,老人抱着棉被蜷缩在墙角,无助又绝望。

向祖兵立刻冒雨出发,协调维修人员赶赴现场。漆黑的雨夜,他顶着狂风暴雨,和工人们一起搭建临时遮雨棚。雨水顺着他的头发、脸颊、衣角不断流淌,浸透了衣衫,他却浑然不觉。

次日,他又马不停蹄为老人申请2000元临时救助金,并全程守在施工现场。当新屋顶在阳光下泛着光亮,老人摸着干燥的屋檐,红着眼眶说:“这下能睡安稳觉了。”而向祖兵的胶鞋里,泡着的雨水,早已分不清是来自天空,还是来自他为老人奔波的汗水。

03 暖“残老之心”:

让折翼夕阳重舞山风

在向祖兵的工作日记里,有126个特殊的名字,对应着126份“一人一策”康复档案。65岁的王书娥因股骨头坏死瘫痪多年,68岁的祝清娥因脊柱侧弯无法直立,她们黯淡的眼神,刺痛着向祖兵的心。

为此,向祖兵往返主城都市区6次,终于促成市级专科医院“新希望・新关节”公益项目落地,成功为两位老人争取到免费手术名额。

手术成功后,王书娥扶着助行器,小心翼翼地迈出第一步,泪水夺眶而出:“我这腿又能伸直行走了,过段时间就可以下地干活了!”祝清娥挺直了佝偻多年的脊背,激动得用德隆土话直抹眼泪:“祖兵这娃儿,比亲人还贴心!”

在向祖兵的努力下,德隆镇12名肢体残疾老人获得低费康复治疗,36户重度残疾家庭装上了防滑坡道、智能感应灯。曾经困在轮椅上的生命,如今在山风里重新舒展,绽放出灿烂的光彩。

04 护“银龄之安”:

以温情照亮深山角落

每月15号,德隆镇养老院就像过年一样热闹,“孙儿的笑声、儿媳的唠叨、饭菜飘香……”养老院充满欢声笑语,这是向祖兵组织的“亲情开放日”活动,让老人们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此外,每半年,向祖兵还联系区医院开展“流动体检车进山”活动,为全镇老人免费筛查慢性病,1200余份健康档案里,记录着他对老人们健康的细致关怀。“老人要的不仅是吃饱穿暖,更是让他们知道,自己从未被世界遗忘。”向祖兵用行动,践行着这句承诺。

向祖兵还是“行走的普法员”,他带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手册,走遍6个村社,开展200余场入户宣讲。院坝会上,他举着喇叭反复叮嘱:“叔叔嬢嬢们,陌生电话千万别乱点!”三年来,他牵头化解147起涉老纠纷,劝阻3起保健品诈骗,为老人们挽回3万余元损失。向祖兵用温情守护“银龄之安”,照亮了深山的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老人们安心的晚年。

十余载光阴流转,向祖兵的工作日志越积越厚,里面写满了“李大爷的降压药该换了”“王奶奶的轮椅该调试了”“张老爷子的新房子该建完了”……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串起了山区老人幸福的晚年。他用沾满泥土的双脚,在青山间走出一条敬老爱老的暖心路;用晒得黝黑的脊背,为万千老人扛起了“夕阳无限好”的人间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