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区县动态
身边的民政人丨曾跃洪:三十载躬身织暖网 托举万千童心向光行
日期:2025-07-16
字 号: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难,我有所帮;民有所求,我有所为。”这是涪陵区民政局儿童福利和慈善科科长曾跃洪扎根民政工作30余年始终践行的信念。从青丝到白发,他把半生光阴奉献给儿童福利与慈善事业,为无数困境中的孩子撑起一片充满希望的天空。

护苗成长:

让每个困境孩子都能抬头看星

“孩子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每次下乡走访,曾跃洪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心里,儿童福利不是冰冷的政策条文,而是要让每个困境孩子都能“像野草一样,哪怕石缝里也能钻出绿芽”。

涪陵区马武镇11岁的莹莹(化名)至今记得,那个秋雨绵绵的午后,曾跃洪踩着泥泞走进她家破败的房屋。母亲病逝,父亲患直肠癌术后卧床,家徒四壁的屋子里,莹莹蹲在角落默默流泪。“孩子别怕,有我们在。”曾跃洪蹲下来帮她理了理额前的碎发,当天就协调慈善资源,为莹莹家送去生活物资,改善居住环境。

三个月后,当他再次上门,看到墙上多了张奖状。莹莹拉着他的手往屋里拽,指着干净的房间和添置的家具:“曾叔叔你看,现在我家亮堂多了!”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孩子笑脸上,曾跃洪叮嘱莹莹:“好好照顾自己,我会常来看你,有困难就找我。”

这样的“临时爸爸”,曾跃洪当得甘之如饴。马武镇石朝门村的两名困境儿童但家兄妹过年没新衣,他揣着刚发的工资跑遍集市,把崭新的羽绒服裹在孩子身上;走访中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房屋漏雨,他立即协调慈善资源助其修缮,看着工人铺上新瓦片才放心离开。为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曾跃洪常态化带队走访困境儿童家庭,既送物资更送政策,将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与安全自护教育送到田间地头。

多年来,曾跃洪以“政策兜底+精准关爱”双轨模式,牵头织就的区、乡、村三级未成年人保护网络,实现乡镇未保站全覆盖。2024年,为近500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732万元,发放“福彩圆梦”助学保障金60万元,为100多名家庭困难学生发放慈善助学金近20万元。

聚爱成河:

让善意精准滴进每个“急难愁盼”

“慈善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是要让受助者感受到掌心的温度。”这是曾跃洪常对同事说的话。涪陵区中心医院收治了一名突发疾病的彭水籍务工人员代某,其两个年幼的孩子无人照料,两个孩子蜷缩在医院长椅上,大儿子浑身皮肤病严重,小儿子双腿残疾无法站立。

“跟叔叔走,咱们去新家。”得知情况后,曾跃洪立即赶到现场,将孩子接入涪陵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临时监护,协调区教委“送教上门”,申请落实慈善医疗救助资金帮助其渡过难关。孩子父亲去世后,曾跃洪又持续跟进,主动对接彭水县民政局,最终推动兄弟俩进入市儿童福利院集中养育。

如今,两个孩子在福利院茁壮成长:大儿子的皮肤病早已痊愈,能在操场上奔跑;小儿子通过“明天计划”做完手术,背着书包走进课堂,作业本上的字写得工工整整。“你看,这是他们最近的照片,身体长得很好。”曾跃洪翻开手机相册,眼里的笑意像水波一样漾开。

在曾跃洪的推动下,涪陵区432个村居都建起了志愿服务站,2024年募集善款620万元,设立27个镇街社区慈善基金,借助慈善力量,解决社区“小、急、难”问题100余个。这些善意精准滴进“急难愁盼”结出了果:石沱镇的留守儿童之家有了图书角,珍溪镇的残疾老人家中装上了扶手,武陵山乡的困境家庭孩子背上了新书包……

深耕成碑:

用三十年脚步踩实民生底线

曾跃洪的办公桌抽屉里,永远躺着两样宝贝:一本翻得卷边的《民政政策汇编》,一本记满琐事的民情记录本。《民政政策汇编》上,“孤儿基本生活费发放标准”下面画着波浪线,旁边写着“要跟村民算清每月能领多少钱”;民情记录本上,记着每一位来访群众的诉求,记着需要重点关注的家庭名单,谁家孩子该领助学金了,谁家老人需要申请低保等……字字句句都是牵挂。

在福利彩票销售管理中,曾跃洪主动协助渝东南分中心优化服务,2024年福彩销量达1.3亿元,居渝东南片区第一。他不仅仅满足于“卖彩票”,更推动福彩公益金精准用于助学、助残、助困项目,让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社会效益。“每一分钱都是老百姓的善意,我们不能辜负。”曾跃洪说。

三十载寒来暑往,曾跃洪的鬓角已染霜白,但他眼里的光从未黯淡。那些他帮助过的孩子,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了志愿者,有的说要“像曾叔叔一样帮助别人”。而他依然奔波在田埂上、社区里,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温暖民心,在儿童关爱、慈善救助、福利事业中书写着民政人“躬身为民”的答卷。

“只要能看到孩子眼里的光,我这双脚板磨出再多茧子,也值!”夕阳下,他走向下一个困境家庭的背影,在田埂上拉得很长,像一座躬身为民的桥,一头连着政策的温度,一头接着百姓的心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