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区县动态
身边的民政人丨李祖亮:把“微实事”种成群众心头的“幸福花”
日期:2025-08-20
字 号:

24载春秋里,他从武警战士到民政工作的不同岗位,不断成长、蜕变,从殡仪馆的炉火旁到乡村的田埂间,从低保审批的办公桌到寻亲者的泪水中,他的脚步始终追着群众的“急难愁盼”,他把每一件“微实事”都办进百姓心坎里……他就是江津区救助管理站站长李祖亮。

破局低保:

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群众等着救命钱,流程却要走一个月,这哪行?”2019年,李祖亮在江津区低保中心的办公室里,对着一摞摞审批材料犯了难。

李祖亮发现,低保审批的流程较长,有时会出现群众救助不及时的情况。于是,他四处调研、思考再三,创新提出了将低保审批权限下放的思路。该思路得到了市民政局的大力肯定和支持,让江津试点该工作。

权限下放具体怎么做?没有现成经验可循,但在他看来,怎么审、难在哪、如何兜底兜全,关系群众衣食,这些问题必须搞清楚!为了收集第一手材料,李祖亮揣着笔记本,开始了“翻山越岭”的调研:天不亮就往山区镇街跑,在村社办公室跟工作人员掰扯“审批卡点在哪”;傍晚蹲在村民家门口,听老人说“要是救助能快些就好了”。

李祖亮主动到多个镇街、村社走访调研、探索求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终于制定完善了审批流程。2020年,江津区正式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重庆市率先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认定、特困供养认定权限下放到镇(街)。

李祖亮的探索,也为应用推广这一模式提供了经验样板,市内外多个区县前来学习该举措,让更多群众实现了“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有位老人拿到首月低保金时,拉着李祖亮的手说:“你这改革,改到了我们心坎上!”他笑着摆手,心里却清楚:这改革的每一步,都踩在群众的需求上。

扎根乡村:

751篇日志里的"民生账"

让乡亲们富起来,是李祖亮投身乡村振兴“战场”的初心与决心。2021年,他主动请缨前往江津区永兴镇,成为一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驻镇工作队队员,把“为民”的“战场”搬到了乡村振兴的田埂上。

第一次走进黄庄村曾开林的家,他的心揪紧了:老人独居在漏雨的危房里,家徒四壁,日子过得很苦。从此,孤单的曾开林成了他的牵挂。一次次走访、一次次交谈、一次次鼓励,他帮助曾开林树立起“我要脱贫”的信心,并为他申请办理社会救助,帮助转移住处、协助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等。

他在驻村日志中写到,“再苦再累再难,也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乡村振兴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为民深情,从笔尖流淌到心间。2年时间,他写下工作日志751篇,累计10万余字。

这些日志里,藏着乡亲们的好日子:镇中心小学的水泥操场变成塑胶的,孩子们跑起来不沾泥了;羊肚菌示范基地建起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毗罗村的50盏太阳能路灯亮了,夜里回家的路不再黑;3.6公里产业路修通了,农产品能更快运出山了……每一条记录,都是他用脚步丈量的振兴答卷。

为民兜底:

让“民政温度”焐热每个角落

在群众眼里,李祖亮是“燃灯者”,也是“守护者”。在低保中心工作期间,他创新救助方式,每年参与救助困难群众数量达3.8万户,5.2万人。

他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卫士”。无论严寒酷暑、风霜雪雨,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刻——2021年,永兴镇突发洪水,他率先站出来参与救助,帮助转移受困群众数千人;2022年,他起早贪黑,连续29天奋战在抗疫一线;夏季旱情,他一趟又一趟地给村民送水……

如今在江津区救助管理站,他又成了离散家庭的“团圆使者”。2025年,他带领团队引入AI人脸识别技术,用跨年龄模拟画像缩短寻亲周期,将传统寻亲周期从数月缩短至24小时,一年就帮数十个家庭团圆,让绝望的家属重燃希望。

有个家庭失散20年,靠技术匹配终于团聚,家属送锦旗时哭着说:“是您让我们一家再团圆!”李祖亮摸着锦旗上的字,轻声说:“科技的温度,就是让每个迷失的人,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从低保改革的“探路人”,到乡村振兴的“实干家”,再到寻亲路上的“摆渡人”,24年里,李祖亮的岗位在变,可“为民”的初心从未变。

如今,他依然在救助管理站的岗位上忙碌着,或许是在核对寻亲信息,或许是在走访困难群众。他的身影,就像一面旗帜,插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让“民政”二字有了温度,让“为民”二字有了沉甸甸的分量——这,就是李祖亮,一位把“微实事”干成“大担当”的民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