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区县动态
渝童守护,我们在行动⑤丨巧架“连心桥”,解开困境儿童“成长结”
日期:2025-09-04
字 号:

在渝北区仙桃街道桂馥路社区的“心灵驿站”里,沙盘上的沙具静静躺着:12岁的小静(化名)犹豫许久,终于将代表自己的小女孩沙具,轻轻挪到了残疾男性沙具(象征父亲)身边,两人紧紧依偎在破旧小屋旁;而代表母亲的沙具,被她远远放在栅栏外,一群象征同龄人的沙具更是被石头树枝等障碍物阻挡在视线之外。在这沙盘的排列中,藏着这个离异家庭女孩最深的孤独:渴望父爱,想念母亲,却不敢靠近同龄人。

那时的小静,正困在人生“栅栏”里:父母离异后,她跟着下肢瘫痪且沉溺手机的父亲生活,青春期的困惑没人听,生活的委屈没处说,她开始逃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像只受伤的小兽,拒绝所有靠近。

社区儿童主任姜婷欣敏锐地察觉到,小静的问题远不止于经济困难,更面临着监护缺失、失学风险与青春期心理危机的多重挑战。如何叩开这扇紧闭的心门?专业的儿童服务就此展开。

为了帮助小静解开“心结”,社区儿童主任姜婷欣在后续服务中引入了“空椅子”技术,引导小静想象与母亲对话,表达内心情绪。

“妈妈,你为什么不来看我?”“我好像做错事了,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积压已久的思念如潮水般涌出,小静的情感闸门被打开。那把“空椅子”,成了小静情绪的出口,也让她第一次敢直面心里的“想念”。

解开了情绪的“结”,现实的“坎”还得跨。小静的父亲瘫痪在床,不仅没法好好照顾女儿,自己也陷在消沉里;小静落下的功课太多,回学校后跟不上进度;家里的经济压力,更是压得两人喘不过气。

姜婷欣了解情况后立刻联动社区党员志愿者张姐,启动渝北区“365 护童成长模式”——这是一张为困境儿童量身定制的“守护网”:他们先联系康复医院,为小静父亲争取到免费诊疗和康复训练,安排小静父亲参与社区“梦工坊”技能培训;又对接重庆师范大学的志愿者提供学业辅导,并与学校保持动态沟通,共同关注小静的学业与心理恢复,为这个困难家庭编织起一张全方位的支持网络。

专业且持续的关爱如同春雨,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小静的心田。曾经逃学、封闭自我的小静,开始规律返校上课,甚至主动尝试参与学校的征文活动。

改变发生在某个普通的下午。姜婷欣正在办公室整理资料,门被轻轻推开,小静站在门口,手里攥着一张纸,眼神里有羞涩,却透着以前没有的光亮:“姜阿姨,我……我想申请助学金,不知道怎么填。”

那一刻,姜婷欣的眼眶热了。她记得第一次见小静时,女孩连跟人对视都不敢,更别说主动求助。而现在,小静不仅敢走进社区办公室,还愿意为自己的需求“开口”—— 这意味着,女孩终于走出了自我封闭的“小屋”,敢朝着希望迈出脚步。小静父亲经过康复训练,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也在多方关怀下得到显著改善。

如今,小静的沙盘世界早已变了模样:代表母亲的沙具被挪到了小屋附近,同龄孩子的沙具前没了石头,小女孩沙具的身边,还多了书本和画笔,沙盘世界变得井然有序。就像她的生活,曾经的孤独与困惑还在,但更多的是被爱与希望填满——那是社区儿童主任、志愿者、学校共同架起的“心桥”,让这个困境里的女孩,终于看到了属于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