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区县动态
城口:数字赋能 让养老服务更有温度
日期:2025-09-11
字 号:

近年来,城口县民政局在全市率先探索“失能照护+智慧服务”模式,通过数字赋能让养老服务更加精准、更有温度。  


01 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免申即享

“不用填表、不用跑腿,钱直接就到卡里了,现在的政策真是太贴心!”78岁的张奶奶家住沿河乡,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自己不会用智能手机,过去申请高龄津贴时,总要麻烦邻居帮忙填表、跑村委会,来回折腾好几天。今年初,城口县民政局通过部门数据共享机制,自动匹配到张奶奶符合高龄津贴领取条件,当月补贴就直接打入她的银行卡。

通过打通部门数据壁垒,老年人无需主动申请,系统就能自动完成信息核对与补贴发放。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45名像张奶奶这样的高龄老人,通过“数据多跑路”享受到了“群众少跑腿”的便利。

02 开展能力评估,做优基础数据

“过去不知道该申请哪种照护,评估后政府把服务送到了家门口。”65岁的李爷爷是特困供养对象,因中风导致半失能,家人曾为照护问题犯愁。去年,城口县委托专业评估机构上门,按照国家标准,对李爷爷的自理能力、健康状况等进行全面评估,最终评定为“中度失能”。

依托评估结果,社区工作人员为他建立专属台账,推荐其入住片区失能照护中心。如今李爷爷每天能得到专业护理,家人也能随时了解他的状况。为让服务更精准,城口县通过彩票公益金等渠道自筹资金30余万元,对全县1736名兜底老人开展全覆盖能力评估,分类建立台账,为经济困难失能人员照护、特困供养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让每一份关怀都“对症下药”。

03 推进失能照护,持续释放潜能

“妻子有人专业照顾,我能外出打工挣钱,这日子才有了奔头!”王大伯的妻子是低保失能人员,过去他只能在家全职照料,家里没了经济来源。2022年,他们申请入住县级失能照护中心后,妻子得到24小时专业照护,王大伯终于能外出务工,如今每月能挣6000多元,两年下来家里已增收近10万元。

自2019年开展经济困难失能人员集中照护工作以来,城口县已建成1个县级、5个片区失能照护中心,设置照护床位770张,为特困失能、低保失能、低收入家庭失能等群体提供集中照护服务,县级财政每月按1500元/人的标准给予补贴。目前已有372名经济困难失能人员入住,像王大伯家这样因照护服务实现户均增收10万元的家庭不在少数,真正实现了“照护失能、释放有能”。

04 探索政企合作,推动智慧养老

“以后在手机上就能看母亲的健康数据,还能预约上门服务,我们在外打工也更放心了。”想到即将建成的智慧养老平台,在中心城区工作的周女士充满期待。未来子女通过APP能查看日常活动数据,社区则通过平台提醒老人接种疫苗、体检,一旦出现摔倒、心率异常等情况,平台会第一时间推送信息给社区网格员和家属。

针对“智慧养老”短板,城口县民政局主动对接争取到银行支持,开通政策、审批、资源配置“绿色通道”,计划打造集政府监督、机构管理、居家养老、家属互动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平台建成后将打通卫健、医保、社保等数据,实现“政府-平台-机构-老人”实时数据贯通,让更多老人享受“科技+养老”的便捷与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