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区县动态
从“授鱼”到“授渔”:万州区探索服务类救助新模式
日期:2025-09-17
字 号:

临近傍晚,在万州区,小云(化名)家的厨房里飘出阵阵香气,炝炒花甲、干煸土豆丝、番茄鸡蛋汤……一道道色泽鲜亮的饭菜就做好了,这些都是小云和万州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项目工作人员的劳动成果。端着热腾腾的饭菜,她对身旁的工作人员笑了笑:“原来做饭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我也可以!”

这个场景发生在万州区的一个特殊困难家庭中:小云的父亲正在服刑,母亲失联,与年迈奶奶相依为命的她,如今正通过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项目获得帮助和支持。

今年以来,万州区民政局探索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构建“动态监测、需求评估、资源匹配、精准服务、监管有力”的运行机制,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拓展,进一步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质量。


一顿晚餐背后的多维救助探索

“奶奶不经常做饭,做了也不合胃口。”小云悄悄说道。

在她列出的购物清单上,番茄、鸡蛋被工整地写在最前面。这份清单是她与试点项目工作人员一起制定的,从思考需要什么、要买多少,到规划购物路线,全由小姑娘自己做主。

在超市里,小云仔细比对蔬菜价格,小声盘算着:“买三个番茄应该够了吧?”一旁的工作人员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你看看我们五个人需要多少呢?”这样的引导,小云欣然应答:“三个应该够了。”回到家里,小云在工作人员的帮助和引导下,热情参与到做饭的每一个环节。

饭桌上,小云包的饺子正冒着热气。“小云今天包的饺子真好吃,你觉得奶奶做饭辛不辛苦呀?”说话间,奶奶也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

“我也希望孙女能多学点生活技能,但她总不听我的。”奶奶无奈地说。而小云也委屈:“奶奶总是说教,我不喜欢。”一时间,二人敞开心扉。

对祖孙二人沟通不畅的问题,工作人员借助共同烹饪、共进晚餐等自然场景,搭建起祖孙沟通的桥梁。同时,通过一些引导性的话语,激发孩子参与生活的兴趣。

“改善沟通不畅的问题需要反复多次引导,这也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工作人员坦言,对小云家庭的救助不是一次两次、三两天就能完成的,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提供适合的解决方案,持续推进。

传统的救助方式多以现金或实物为主,难以解决像小云家这样的复杂需求,而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项目的实施,有效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拓展,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困难群众实际问题。

多元共助 让救助更有温度

小云的故事只是万州区探索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的一个缩影。试点过程中,项目依托社会救助联合体,推行“服务类救助+社区共治+慈善共助”模式,整合“五长制”基层治理、社会组织及慈善资源,链接市场主体、群团组织、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构建“物质+服务+心理”多维救助体系,实现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平台优化,切实提升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不是简单地送钱送物,而是通过专业服务,提升困难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工作人员表示,就像教小云做饭,看似小事,实则是在培养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也改善了亲子关系。

从“单一救助”到“综合救助”,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这不只关乎物质供给,更关乎尊严、能力和希望。

“社会救助不仅要解决困难群众吃饱穿暖问题,更要关注他们的长远发展。”万州区民政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开展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需求摸底,继续完善这项制度设计,精准对接各类政策和资源,切实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把救助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