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重庆民政这十年·区划地名篇
日期:2022-10-14
字 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划地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真抓实干,踔厉奋发,不断谱写区划地名界线新篇章。十年来,先后在全国地名界线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20次。国务委员王勇在2022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对我市地名管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行政区划促发展



建章立制,切实规范行政区划管理。一是制定标准。出台《重庆市镇设立标准(试行)》和《重庆市街道设立标准(试行)》,为我市城镇型政区设立提供了遵循,为完善城镇结构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明确了方向。二是完善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制定重庆市行政区划变更专家论证、行政区划图更新编制、行政区划档案管理等配套制度;深化行政区划调整研究论证,强化行政区划调整酝酿动议、风险评估、征求意见、实地调查等,细化申报程序和材料要求,从严从紧审核审批,提升行政区划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三是强化基础。建立重庆市行政区划咨询论证专家库、行政区划基础信息库;开展重庆乡级行政区划设置宏观研究及《行政区划调整动因研究》《新型城镇化视角下重庆乡级行政区划设置探究》等系列课题研究;每年更新编制《重庆市行政区划简册》《重庆市行政区划图》,编制《重庆市行政区划图集》。

科学审慎,不断完善行政区划格局。因地制宜、因时而动,科学审慎谋划,积极构建适应重庆高质量发展的行政区划格局。有序推动县级行政区划调整,实现了重庆主城都市区全域建区、一体化发展,支撑了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功能完善、战略升级,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夯实了体制基础;开展行政区划调整效果评估,形成高质量评估报告,民政部以《参阅》形式印发各省区市。有序设立镇、街道等城镇型政区,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助力地方政府职能和工作重心转移、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培育中心城镇、特色城镇。县级、乡级城镇型政区占比分别由2012年的50%、78%,优化为2021年的68%、84%。稳妥调整乡镇街道管辖范围,优化政区规模结构,促进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从根本上理顺基层社会治理边界,提升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地名管理强服务



健全法治,推动科学管理。一是高位推进。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多次采取专题调研、主持召开专题会等形式,研究解决地名工作重大问题。2017年6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案》。2022年7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关于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明确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政策措施。二是加强规范。修订出台《重庆市地名管理条例》,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工作的通知》《重庆市城市绿地命名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进一步规范地名管理。三是建立机制。市、区县两级普遍建立地名管理协调机制,明确民政、规划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职能职责,定期会商督查重大地名问题。

提升品位,强化规范命名。一是规划引领。将市、区县民政部门纳入规委会成员单位,建立市、区县地名专家委员会42个。编制《重庆主城中心城区地名规划(2021一2035)》,编制区县地名详规9个,实现地名规划与建设规划同制定、同落实。二是命好新名。坚持新生地名要反映当地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尊重当地群众意愿,方便生产生活。2012年以来,主城中心城区命名1666条。三是标准化处理。2022年,全市标准化处理不规范地名163条,调整轨道站点名称15个,整改不规范地名标志1055块。



挖掘保护,传承弘扬文化。一是赓续红色血脉。将“红岩村”“曾家岩”“红军井”等红色地名纳入市、区县两级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红色地名“五进”活动1114场次,制作展板311块,举办讲座121场次,让红色地名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建立保护名录。建立两批市级历史地名保护名录211条,各区县将3500条地名纳入区县级历史地名保护名录。明确历史地名原则上不得更名,并划定保护范围,实施分级分类保护。评选54个历史文化名镇、46个历史文化名村。编制《重庆市主城中心城区消失地名录》,就近移植启用消失历史地名15个。三是加强成果转化。摄制15集大型地名宣传片《重庆地名》,先后在央视频、发现之旅、重庆科教频道和重庆规划展览馆展播。编制《重庆市历史地名图集》。市、区县分别投入1400万元、2100余万元,有序推动国家、市、区县标准地名图录典志和地名丛书编纂。建设重庆地名文化展示馆,万州、沙坪坝等区县建设地名文化馆、乡情馆,全方位展现巴渝地名。

数字赋能,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圆满完成地名普查。共查清11大类地名45.5万余条,收录全市界线88条、276颗界桩信息,并实现数据入库。二是建设数字地名。率先完成省级地名信息库建设试点,建成市级地名信息库,存储地名数据50余万条。打造市级地名政务共享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与市公共信息资源平台数据同步。将地名政务服务融入“渝快办”审批平台,2013年以来,主城中心城区累计在线审核命名更名申请2934条,查询重名8162条次。三是深化改革。精简主城中心城区的道路街巷名称审批环节和流程,方便群众。


界线管理重和谐


夯实管界基础。一是扎实开展界线联检。完成2轮5条省级和83条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巡检省级界线8405.66公里、县级界线9531.44公里,更新全部省界界桩68颗、县界界桩208颗。二是加强边界设施建设。投入750余万元,建成40块边界文化艺术墙(碑)和边界文化园,打造和谐边界文化。三是强化管界政策支撑。制定“四联三制一预案”及《重庆市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规范》等界线管理制度机制,提升界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拓展管界形式。一是稳步推进乡镇勘界。历时2年试点,勘定乡镇界线301条、3768公里。二是推行信息化赋能管界。开发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系统,赋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新形式新内涵。三是开展界线精准落地试点。探索界线管理新模式,细化省界精细管理,提升界线管理公共服务水平。

深化平安建设。一是建立长效机制。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全市平安边界创建工作考评办法》,健全落实联席会议、情况通报、定期走访、矛盾排查、纠纷调处、联合检查、界桩托管等7项制度,细化任务,强化措施,持续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二是落实五级管护责任。制定边界纠纷隐患排查及妥善处置工作规范,签订友好公约,全面落实省、县、乡、村和管护人五级界线界桩管护责任,定级、定人、定位、定任务、定责任,发现问题逐级化解处置。三是量化考评督导推动。将创建平安边界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范围进行量化考评,督导区县主动作为,守土尽责,维持边界地区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