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我市实施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工程 着力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
日期:2022-11-01
字 号:

近日,市民政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印发《重庆市城乡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实施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基层治理需要的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全市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着眼能力提升

突出“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能力提升工程全过程各方面,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政治素质,教育引导广大社区工作者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坚持需求导向。聚焦基层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灵活采取集中培训、辅导讲座、在线学习等多种形式,立足社区工作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化能力培训。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县、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社区工作者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专题和课程,合理确定培训规模、学制、方式、师资等。

围绕工作重点

实施“三大行动”

一是实施素质能力提升行动。每年举办15期左右市级城乡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示范培训班,依托有关信息平台和相关高校数据资源统筹开展线上培训,示范引领、指导带动区县城乡社区工作者培训。各区县组织、民政部门参照市级培训形式,按照“全员、精准、有效”要求,统筹设计培训项目、精心制定培训计划,每年至少对城乡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开展1次集中培训,重点抓好城乡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每次时间不少于5天。每3年至少对城乡社区“两委”其他成员、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开展1次轮训,每次时间不少于3天。

二是实施专业技能提升行动。完善社区工作者考取社工证的激励政策。对获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给予职业津贴,将持有社工证作为新招录社区工作者的参考或优先条件,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考取社工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好社区工作者的社会工作能力提升培训。将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纳入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课程,在社会工作培训中覆盖部分持社工证的优秀社区工作者。对有需要的社区工作者,采取“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考前辅导培训以及考取证书后的社会工作能力提升培训。到2025年,力争全市城乡社区工作者持有社工证人员比例不低于15%。

三是实施学历层次提升行动。开展多形式的学历继续教育。组织开展学历层次提升工程宣传动员,采取成人教育、网络教育、校地合作等方式,动员和推荐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城乡社区工作者报考国家承认的大专或本科学历教育,鼓励大专学历的城乡社区工作者进一步提升学历层次。健全学历提升激励保障机制。各区县结合实际,制定对取得相应学历城乡社区工作者的考核激励措施,进一步调动社区工作者提升学历层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到2025年,城市社区工作者大专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农村社区工作者大专以上学历达到50%以上。

强化工作保障

抓实“三项举措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民政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共同抓好城乡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工作,全力加强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工程的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按照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城乡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工程所需经费,分别纳入市、区县财政预算安排。

二是抓好师资保障。市民政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建立涵盖高校教授、社会建设领域知名专家等的全市城乡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师资库。遴选市内高校具体负责培训资源开发、培训组织实施。条件成熟时,在市内高校挂牌“重庆市基层治理培训基地”。

三是深化典型引领。围绕城乡社区工作者的培育发展、能力提升、作用发挥等方面,通过网络、报刊等进行广泛宣传,采取召开会议、网上平台沟通等方式促进工作交流。积极提炼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通过典型总结、案例分析、理论研究等方式,完善城乡社区工作者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