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康复志愿者向新人介绍康复对象制作的手工捧花
8月22日,七夕,云阳县行政大厅婚姻登记处,一群身着马甲的志愿者向前来登记结婚的新人介绍手里的花束。他们略显紧张,却用真诚的笑容打动着新人。
这些志愿者是云阳县“渝康家园”的精神障碍康复者,他们手里的花束是几个月前就开始在社工带领下学习制作的手工艺品。“我能够走出疾病阴霾、重新融入社会,离不开‘渝康家园’的帮助。”康复志愿者王女士表示。
全市统一打造“渝康家园”社区康复服务品牌
“渝康家园”是市民政局打造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品牌。2020年,我市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以来,先后在41个区县分批次开展试点,设置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点并统一命名为“渝康家园”。今年4月,我市制定出台《重庆市“精康融合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优化服务机制体制、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帮助患者与疾病共处、与社会共融。
全域覆盖,不留一个死角
璧山区“渝康家园”康复对象参加农疗活动
璧山区丁家街道的一块土地上,几名康复者正在和社工一起挖土豆。为了这一天的收获,他们已经精心守护100多个日夜。这是璧山区“渝康家园”发挥农村地区土地资源优势和农村精神障碍患者种植技能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农疗服务的一个缩影。
然而,像璧山区“渝康家园”一样将服务覆盖到农村地区的区县并不多。2020至2022年,市财政投入1600余万元,在全市41个区县分批次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覆盖率达到100%。但是,仍存在街道(社区)和乡镇服务覆盖率不高、农村地区最为薄弱的问题。
璧山区“渝康家园”康复对象在社工陪同下售卖农产品
对此,《方案》明确要求,到2025年,我市在全市所有街道、80%的城市社区、50%的乡镇基本形成布局健全合理、服务主体组成多元、形式方法多样灵活、转介衔接顺畅有序、管理机制专业规范、康复服务网络全覆盖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届时,预计将有1000余个城市社区和近400个乡镇能够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家门口”的康复服务。
另外,《方案》将“精康融合行动”按年度划分了任务目标,即:2023年为“服务覆盖年”、2024年为“提质增效年”、2025年为“长效机制建设年”,实行全要素推进、全过程跟踪、全方位落实,最终实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街道全覆盖,不留一个死角,切实提升基本康复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全程支持,不打孤身之战
重庆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研讨会
今年,随着“精康融合行动”的全面铺开,我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覆盖规模持续扩大,预计将于年底覆盖800余个城市社区和100余个乡镇。服务覆盖率快速提升的同时,如何保证服务质量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为此,市民政局举办了全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研讨会,特邀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残疾人福利处处长焦佳凌和高校学者、行业专家等,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提出宝贵意见。
7月初,我市确定并发布11个街道(社区)康复机构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市级联系指导点。按照“中心+站点”的布局架构,这11个市级联系指导点作为区域中心,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提供样板支持。除此之外,全市还确立31个区县级技术指导中心,为本区域内站点提供支持。
业务骨干在第一批示范站点参访学习交流
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作为全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培训基地,2020年便组建了包括精神科临床、心理治疗(咨询)师、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师、精神康复管理者在内的专家库,为全市社区康复站点提供全程陪伴与支持。
据了解,培训基地每年均组织多批次业务骨干培训班,编写了服务记录手册、服务评估手册、服务项目手册、服务基础工具包等辅助工具,帮助基层业务人员把服务“开起来”。组织专家团队到区县“渝康家园”深入调研,协同一线服务工作者“找亮点、补短板、提质量”,并通过线上交流研讨会等方式,促使服务工作者持续学习、不断进步。
通过对全市相关资源的充分整合利用,我市建立了“理论引领+技能培训+区域带动”的支持模式,为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点提供多层次、全过程的陪伴支持,让一线服务人员切实感受到“有同伴抱团取暖,不用再孤身奋战”。
全人关怀,不造闭门之车
两江新区“渝康家园”康复对象小玲照顾的种植区已结出硕果
“全人”是指整体关注生命历程、全面平衡当下、充分注重个人化。“渝康家园”着力探索“1+N”融合服务模式,围绕康复者这一中心,家庭、社区、社工、医生、慈善、就业等资源融合编织成一张强大的支持网,不仅关注患者疾病和症状的减轻、个人功能的恢复,而且将他们与社会连接起来,为康复者重新回归和融入社会提供助力。
走出家门是精神障碍患者重返社会的第一步。近日,巴南区李家沱街道“渝康家园”社工组织精康患者在都和广场开展“凝聚爱心 情系精康患者”义卖活动。在社工引导下,参与活动的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全程参与制作手工艺品、设计海报、摊位布置,充当“售货员”勇敢叫卖,吸引居民驻足欣赏、购买。
李家沱街道“渝康家园”(心灵驿站)社工和精康患者向居民介绍手工作品
为规范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开展,巴南区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采取“集中座谈+分散走访”相结合方式,对23个镇街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进行全域督导。社工通过与镇街、村(社区)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了解各村(社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及面临的困境,针对村(社区)反馈的社区康复参与率低和病患报告率低问题,从访视技巧、社区康复活动设计、开展心理服务等方面进行督导培训。
奉节“渝康家园”康复对象琳琳为其他患者免费洗发
在奉节县永安街道“渝康家园”负责人王悦看来,只把服务对象放在保护性的环境中进行个人功能的康复训练是远远不够的,社区康复服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帮助患者真正融入社会、自食其力,即使带着症状也能正常生活。
28岁的患者琳琳(化名)向社工表达,希望通过工作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想法后,社工很快与她一起讨论就业方向。根据琳琳的兴趣和能力条件,她决定学习洗发。社工请教理发店专业技师后,耐心引导琳琳练习洗发的各项细节,还链接资源在“渝康家园”配备了一台洗头床,可以为其他康复者提供免费洗发服务,也可以为琳琳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在社工的帮助下,琳琳最终在家附近的理发店找到了工作,并获得了老板和同事的肯定。
在“渝康家园”社区康复服务站点,像琳琳这样实现就业、重返社会的患者还有很多。截至今年8月,全市已累计为1.9万余名精神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服务,300余人实现辅助性就业。
随着“精康融合行动”的深入推进,更多精神障碍患者将享受到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基本康复服务,精神健康领域“住院—回家—再次发病入院”这一旋转门有望被打破,患者家庭及社会的压力将得到进一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