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重庆:大力推进婚姻领域改革创新,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婚姻生活的需要
日期:2023-11-02
字 号:

    近年来,市民政局认真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婚俗改革等任务部署,聚焦婚姻家庭突出问题,坚持“惠民有感”工作导向,改革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加强部门协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婚姻需要,促进婚姻家庭和谐幸福。

聚焦满足异地办理婚姻登记需求

深化婚姻登记制度改革

    面对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婚姻登记异地办理需求强烈的实际,进一步强化联网审查、个人信息比对等措施,推进婚姻登记就近办、快速办,解决当事人“往返跑”的问题。

    实施“跨省通办”。作为全国内地居民结婚和离婚登记“跨省通办”首批试点省市,从2021年6月起,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内地非渝户籍居民,在渝居住并办理了居住证的,可以在居住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婚姻登记。截至2023年6月,累计“跨省通办”5300多对。

    实施“全渝通办”。从2021年6月起,重庆户籍居民在市内非户籍地居住,可以在居住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婚姻登记,方便当事人跨区县在经常居住地就近办理婚姻登记。截至2023年6月,累计“全渝通办”婚姻登记近3.2万对。

    实施“一件事一次办”。按照“渝快办”改革要求,联动公安、卫生健康等部门,将婚前检查、婚姻登记、户口婚姻状况变更、户籍迁移、孕前检查、生育登记等事项整合成“一件事”,依托“渝快办”统一平台“一次办”,婚育服务更加便捷。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一次办”1300多件,办理时限平均压缩3天以上。

聚焦培育新型婚育文化

深化婚姻习俗改革

    严格落实全国婚俗改革试点要求,制定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出台16条支持改革试点政策措施,念好“破”“育”“扬”三字经,以改革引领新风尚。

   “破”不良习俗。试点区域进一步明确规范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要求和标准,在村(居)建立健全基层红白事理事会组织,通过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形成共识,既减轻群众负担,又破除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不良习俗。指导大足区在村(居)普遍成立红娘理事会,引导红娘自觉参与抵制天价彩礼、不索取高额婚姻介绍费,该区婚宴办理同比下降20%以上。

   “育”时尚新风。在婚姻登记机构建立特邀颁证员颁证制度,创设室内室外颁证场所,设计文化内涵丰富的颁证词,让新人在简洁庄重的仪式中完成婚姻缔结。在公园、文化传播机构、名胜古迹等场所打造有特色的婚礼场地,组织文明节俭的现代婚礼。在农村探索建立婚宴服务队,明确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和服务承诺。2022年,全市开展婚俗改革主题活动316场,集体婚礼(颁证)700余场。

   “扬”优秀文化。倡导各地结合自身特色,将优秀文化融入婚姻登记。如大足区将大足石刻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结婚颁证、婚姻辅导等环节,沙坪坝区开展“红岩嫁校”服务,奉节县弘扬“诗”“橙”特色婚姻家庭故事,弘扬良好婚姻观、家庭观。

聚焦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

深化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创新

    坚持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引导建立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搭建服务平台。设立“重庆婚姻幸福热线”,以“需求导向+精准服务”为共通共融模式,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接听+公众号+面询”三维度联动方式,为群众提供婚恋、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和离婚调试服务,帮助提升对家庭角色的正确认知和对家庭关系的维护能力。

    做亮服务品牌。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在全市实施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家庭和谐计划”项目,开展婚姻家庭辅导,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婚姻家庭和谐,累计安排资金1990万元,年均服务群众50万人次。发展形成2400余人的专业社工(志愿者)队伍,培育打造“幸福时足”“巴姐睦家”“幸福成长家”等婚姻家庭服务品牌,开展家庭服务辅导2000余场,成功调解家庭纠纷1.8万件次。

     提升服务合力。坚持齐抓共促抓服务,支持组织部门将家风家教纳入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内容,共青团加强对青年正确婚恋观的教育引导,妇联组织将婚姻移风易俗内容纳入“家庭教育进万家”课程内容,广泛开展家庭美德等宣传教育,帮助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