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新重庆·老地名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巴渝春风黔楚云
日期:2024-03-13
字 号:

简介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简称秀山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重庆市最南端、武陵山区中部,是重庆市最边远的区县之一。东北部与湖南省花垣、龙山、保靖县毗邻,南部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相连,西北部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接壤,边界线长320千米。面积2462平方千米。人口49.62万。

秀山资源富集,素有“湘黔锁钥,武陵明珠”和“小成都”的美誉。秀山盛产优质粮油、中药材、茶叶,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中药材种植大县、区域特色美丽茶乡。

秀山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有边城洪安、川河盖草场、凤凰山、百年西街、大溪酉水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极具价值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作为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1934年贺龙元帅在秀山开辟革命根据地,境内洪安是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的第一站,这里也是沈从文名著《边城》的原型地。


地名由来

清乾隆元年(1736),废秀山境内四司,以其辖地并酉阳东南部石堤、打妖、宋农、晚森等土司据地置秀山县,以境内“高秀山”得县名,“秀山”正式成为县级政区名称。1983年11月,成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因当地少数民族人口以土家族、苗族为主,故名。


地名趣谈

自沈从文写下经典文学作品《边城》开始,秀山人就相信他们的家乡,正是沈老笔下的边城。没有什么语汇比“边城”更能体现秀山的调性了。秀山西接湖南,南接贵州,地处渝、湘、黔三省市交会之处,是实实在在的边界之城。这里多民族聚居,奉行了数百年的土司制度;这里宁静悠远,有着世上唯一的“拉拉渡”;这里也曾市井繁荣,出产历史悠久的秀油;这里更是随处皆舞台,人人都唱秀山花灯。


杨氏土司城

守一座城,护一乡人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制度岁月里,自宋代开始建立了土司制度,对于多民族混居的偏远地区,王朝统治者准许当地实行土司自治管理。所谓土司,在权力上形同异姓藩王,具有对管辖地的一切自治管理权。土司向王朝称臣纳贡,应承永世不离封地,不涉朝堂之事,臣民不纳入朝堂户籍。

在渝东南的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县里,大多数在历史上都奉行土司制度。今天的酉阳一带,由冉姓土司管辖;今天的秀山地区,则有着被杨姓土司统治400多年的历史。

公元1252年,今秀山县所辖的邑梅、石耶、平茶等三峒土著居民发生内讧,贵州乜八、孟溪土同知杨通晟前来平乱,平乱后杨通晟安排自己的三个儿子做了邑梅、石耶、平茶的土知府,自己则成为了该地的土司。

自此,秀山一带被杨氏土司统治的历史正式开启,直至公元1736年,清政府实施“改土归流”变革,废除土司制度,在秀山一带设立县制。因县衙正对高秀山,将此地更名为“秀山县”。

在今天的秀山县清溪场大寨村东南方,一座名为“杨氏土司城”的雄伟建筑巍然屹立着,这里便是秀山483年土司制度留下的遗迹。土司城建筑占地800多平方米,设有前厅、正堂、后堂、厢房、戏楼、围墙等,既是原地方官衙所在地,又是杨氏一族的宗祠。

作为多民族混居地的统治者,土司在治理时常有自己的“野路子”,与辖区少数民族的关系可谓是唇齿相依。在杨氏统治秀山一带的数百年岁月中,杨氏土司与苗民还有一段深层的关联。

距秀山县城27千米处的梅江镇南部,有着一处全重庆市唯一保留着苗族东部方言的苗家寨子,拥有全市唯一一所苗、汉双语教学的小学。这里的苗民唱苗歌,说苗语,举办苗王节等传统民俗仪式。

这种原生态的民族传承,得益于当地苗民合法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在这里能自由地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不受任何干扰。这是杨氏土司赐予他们的自由,世世代代被杨氏一族护佑。

他们为什么能得到如此优厚的待遇呢?说来话长。

梅江镇的苗民中流传着一首苗歌,歌词大意如下:“一出江西离了家,四十八站走长沙。贵州铜仁转个拐,酉阳大杉安了家。”

这首歌详细地记录了这支苗民部落迁徙的过程。他们原是居住在江西的一支苗民,在元朝末年经长沙来到铜仁,最后来到了酉阳的大杉。可他们又是怎么到的秀山,怎么在梅江镇定居下来的呢?

原来,他们最开始就是想要不远千里来投奔杨氏土司,当他们一路躲避战乱到达酉阳的时候,时值明朝初年。当时管理邑梅的杨氏土司遭到了贵州土匪的骚扰,这支从酉阳来的苗民帮助杨氏土司平息了内乱,赶走了贵州土匪。杨氏土司为报答苗民们的解困之恩,将上起扁担坡下至梭子崖这块地域划归给了他们,这里也就是今天的梅江镇民族村。

于是,这支保留着苗族东部方言与文化传统的苗民,世世代代生活在了这片属于他们的土地上。在这里,他们不仅传承了苗语、苗歌和苗俗,还传承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

苗家的女孩,长到10岁左右,便会从母亲、祖母等家中女性长辈那里得到传授,开始修习苗绣功夫。苗绣对于苗家人来说,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寄托思想的重要载体。在苗家的传说中,女首领兰娟就用一张苗绣,详细地记录着苗人的迁徙路线。

可以说苗家女孩的一生,都与苗绣紧密相联,不可分割。苗绣有多种高超的技艺与针法,光是学习与熟练就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而如何创造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苗绣花样与作品,则更需要大量经验的积累与学科知识的浸润。

这样的坚持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苗绣也一度走到了濒临消失的绝望关口。然而,随着国家非遗项目的政策扶持,今天的苗绣被拯救了回来。随着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回归与追随,苗绣也绽放出了它应有的夺目光彩。


洪安古镇

悠悠不息的边城岁月

沈从文的《边城》是文学界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在《边城》的开篇里,沈从文写道: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

事实上,湘西边确实有一个名为“茶峒”的小镇,小镇边也确实有一条小溪,名为清水河,河对岸便是秀山的洪安古镇。这里曾是川东与湘西的交界,如今是渝东南与湘西的交界,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真正的边城。

洪安古镇的一天,是从河上的拉拉渡开始的。清晨的阳光刺过薄雾,才刚从古镇东边的山头上照射过来,洪安古镇就已经开始热闹了起来。

沿街的商铺早早开了铺门,在街沿上支起了小摊,货物从屋里搬了出来,一件件摆放在店外的小摊上,让本就不够宽敞的青石板路显得更狭窄了些。小摊接着小摊,像两条停靠在街边五彩斑斓的游龙。大家都起得早,生怕晚一些,就错过了码头渡口上往来的路人。

住在洪安和茶峒的人其实早就互相熟悉了,两个镇都不大,不过几十户人家,其中有半数都沾点亲带点故,不过隔着一条小河而已,只要还有拉拉渡,两岸往来就不是什么难事。

拉拉渡,一个只在这里出现的名词,一条只在这里才有的渡船。十几米宽的河床,河岸两端码头上各插一根石桩,石桩上贯穿大铁环,铁环上绑着粗壮结实的绳索。渡船的船夫持一根凿了咬孔的圆木棍,靠着自己的力气,一手一手地将整只渡船沿绳索拉到对岸。

一天里,如此往复数趟。这就是在未建起桥梁之前,两岸人唯一的交通方式。

清早的渡口,第一趟渡船抵达洪安,带来湖南茶峒的新鲜渔获——角角鱼,而在重庆的洪安人却更为熟悉它的另一个名字“黄腊丁”,这种鱼口感嫩滑,味道鲜美,是洪安人餐桌上最值得夸赞的一道美食。

背着背篓来“扫货”的茶峒人,则更偏爱洪安的酸腌菜。带叶的大青菜连头带尾,晾干水分后用传统四川泡菜手法腌制而成。口感酸咸脆爽,是解腻下饭的绝佳小菜。

等时间再晚一些,第一辆长途汽车在中午之前抵达洪安,带来贵州迓驾镇的豆腐,洪安古镇上一道名菜的三种食材就全部齐活了。

当地人将这道腌菜豆腐角角鱼叫做“一锅煮三省”。一道菜品,汇聚了三个省份的特色食材,与洪安古镇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一样的意境。难怪清代酉阳知州章恺途经此处时,曾情不自禁地写下这样的诗句:“蜀道有时尽,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


秀山西街

边界商贸繁华地

秀山是一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城市,这里的水系十分发达,境内最大的河流是酉水河。不过酉水河只流经了秀山县城东部一小块地域,真正环绕整个秀山坝子的水系,是酉水河的最大支流——梅江河。

清朝年间,秀山置县。县治位于现在的清溪场三合村,也就是今天秀山西街的位置。置县后第二年,秀山县首任知县夏景馥认为县治太过靠西,交通不便,便将县治搬移到烟麻坪。

故而,今天的秀山西街,就是当年古县城遗留下来的一个缩影,当年的八卦井、天后宫等古建筑就建在此处。

公元1737年,秀山新县城开始修建,有了现在三面环水的格局。靠西的城门因为临近舟楫繁忙的梅江河码头,就有了商贾云集的西街集市。

当年的原住民在这里建起了许多土家族、苗族风情建筑。同时又因为“废土归县”的因素,引来大量外地商客。来自湖南、江西、陕西的客商终于得到了打破封闭壁垒的机会,来到了秀山经商,他们的首选之地便是西街。他们在这里开设“三大帮”“十大号”,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兴起。

西街还曾是“秀油”外运的重要集散地。秀山自古产出秀油,秀油是一种油性防水防腐材料,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秀油外运江淮等富庶之地,西街的商号集散起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西街,是一个依据“修旧为旧”原则,按照4A级旅游景区打造的新兴风景区。道路一纵四横,油光锃亮的青石板路宽宽窄窄,河滨走廊的吊脚楼重重叠叠,曾经的八卦井和天后宫也在能工巧匠的手中修复还原。西街承载的厚重历史,终于重现眼前。


花灯广场

生旦净丑转团团

要问今天的秀山最繁华的地带是哪里,街上的老人和小孩儿都能说出一个地名——花灯广场。

不用过多解释,谁都知道花灯广场得名的原因。秀山花灯,一项专属于秀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重庆市内家喻户晓。

秀山花灯是一种起源于唐宋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它融合了土家族摆手舞、苗族歌舞和汉族的曲艺,集歌舞、戏剧和民间吹打为一体。在表演的时候,小小的方桌就是舞台,两侧各挂一盏花灯,花灯由一个灯架、几串串联的各色花朵构成。

花灯称得上古时秀山人的一种图腾。在秀山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家家挂花灯、户户祭花灯的祭祀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祭祀传统在民间几乎消失了,留下的就是祭祀时进行的唱跳表演,慢慢演变成为了今天的秀山花灯。

秀山花灯采用的演员道具,主要以折扇和蒲扇为主。演员们身着红绿等华丽艳俗的服饰,头顶鲜花,表情动作夸张滑稽。演出剧目的剧情通常简单易懂,演出效果直接取决于演员的功底。

秀山花灯的功法分为扇法、步法和身法,所有的变化都不离两个基本框架——门斗转和跳团团。“门斗转”是指在花灯表演中,男的始终围着女的转,矮的始终围着高的转,丑的始终围着美的转,转完一周即为一团,这就是“跳团团”。

改革浪潮曾让秀山花灯一度陷入窘境。打工潮让年轻人都奔赴了外乡,留下老幼病弱,花灯就再也跳不起来了。但今天人们对非遗的重视,又再次焕发了秀山花灯的优良传承。

今天的秀山,村村有花灯,人人学花灯,花灯广场的意义也就真正地彰显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