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新重庆·老地名丨万盛经开区——一座由煤矿转型而来的活力之城
日期:2024-05-24
字 号:

简介

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名万盛区,在行政区划上归属于重庆市綦江区。万盛区位于重庆南部、綦江区东部、渝黔交界处,东、北与南川区相邻,南与贵州省桐梓县相接,面积566平方千米,人口23.58万。

万盛是一座移民城市。因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抗战时期人口内迁、“一五”时期支援南桐矿区建设、“三线建设”时期军工企业入驻而迁入大量人口,民风淳朴、开放包容,文化底蕴深厚。万盛全域建成5A级旅游景区黑山谷·万盛石林和奥陶纪“世界第一天空悬廊”等22个景区景点,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地名由来

万盛,前身为万寿场,一度为川黔山货、土特产、皮毛、糖、盐、草纸、日用百货等集散地,场上客栈遍布、商贾云集,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故取万业兴隆之意,更名为“万盛场”。后设区,因以为名。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设溱州治荣懿县,为当地建置之始,至今有近1400年。1955年8月16日,正式成立南桐矿区。1993年4月8日,南桐矿区更名为万盛区。2011年10月,撤销万盛区,设立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名至今不变。

地名趣谈

万盛区相对于重庆其他动辄有上千年历史的区县,真算得上是年轻的后生。万盛区因为煤矿而成立,又因为煤矿的枯竭而被迫转型。今天的万盛是全国唯一的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试点区,通过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实现了资源型城市向运动休闲之城的“绿色蝶变”。

万盛属于喀斯特地貌,区内风景旖旎,独具特色。辖区体育设施遍及全城,各类比赛项目不断,全民健身蔚然成风。金桥吹打、石林“踩山会”等民俗活动引人注目。黑山谷、龙鳞石海、梦幻奥陶纪、板辽金沙滩、青山湖、樱花温泉、九锅箐森林公园等构成的山水画卷将万盛打造成为了一座“宜居、宜业、宜运动”的旅游休闲城市。


煤都前世

据《南桐矿务局志》记载,重庆南部一带,从清道光年间就有了开采煤炭、炼制炭花的历史。到了清末,这里开始出现一些简易私人小煤窑。

1933年常隆庆编写了《重庆南川地质志》,1937年潘钟祥、李春昱编写了《南桐煤田地质概况》,1939年,潘钟祥、彭国庆编写了《南川、綦江地质》和“二万五千分之一地质图”等文献。这些文献指出,在贵州桐梓和四川南川交界处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特别是王家坝(南桐镇)到胡家嘴一带,焦煤资源最为集中。后来开发者们以煤田南北两端的南川和桐梓各取一字,取名为“南桐”,南桐煤矿是重庆市最早开办的国有煤矿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了“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南桐煤矿筹备处”,直接隶属于国民政府抗日战争战时工业体系。筹备处以原河北井陉煤矿矿长侯德均为主任,张伯平为工程师,崔桐为副工程师兼洗炼厂厂长,按照构想将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的设备调用到南桐煤矿,南桐煤矿由此进入快速发展通道。那时迁建到重庆的还有大渡口钢铁厂、綦江铁矿厂、第二飞机制造厂等。

据记载,1938年12月王家坝2号竖井开工,仅半年就建成投产,成为当时区境内第一座机械提升的生产矿井。同年胡家嘴3号竖井开工,1940年1月建成投产,是区境内机械化程度最高、向地下开掘最深的矿井。一时间,南桐煤矿井架高耸,烟囱林立,机器轰鸣。从1939年6月起,煤矿开始采用汽笛报时,人们按英文谐音戏称“拉尾子”。雄浑的汽笛声响彻山谷,一直使用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停止。

1939年,王家坝至綦江县蒲河杨柳湾轻便铁道开工修建,铁道长17.2千米,是矿区的第一条铁路,后又将铁路延伸到三江。现在小火车轨道还在,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周围野草和野花自然生长,竹林茂盛,环境清幽,颇有点怀旧的氛围,当地政府正打算对此进行旅游开发。

南桐煤矿的设立对万盛的影响是深远的,大量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新的生活方式,使万盛成为带领周边地区发展的火车头,从此成为与重庆中心城区联系紧密、不可或缺的抗战工业基地。

南桐煤矿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焦煤61万吨,成为当时中国(敌占区除外)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抗战煤都”称号由此而来。

煤都今生

万盛区的前身是南桐矿区。建区前,境内主要有南桐煤矿和东林煤矿,都隶属于西南煤业管理局。由于南桐煤矿和东林煤矿处于四川省涪陵专区南川县、江津专区綦江县和贵州省遵义专区桐梓县3县交界地区,3县都分别在各矿设有驻矿机构,由于没有统一的行政管理,便出现了3县都管或都不管的现象,于是就出现了许多难以协调的问题,需要成立一个独立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于是“重庆市南桐矿区”应运而生,这个新区属重庆直辖,区机关设在万盛场。这是重庆历史上唯一一个命名“矿区”的区县。

南桐矿区离主城区140余千米,那时区机关所在地的万盛场是四川省南川县的一个小乡场。场内各种条件极差,除了两个主要煤矿外基本上没有现代化的工业,辖区内除一个矾厂、一个硫磺厂、一个耐火材料厂以及一家小造纸厂外,没有其他企业。也没有医院,仅有一个医务所,4名医务人员。文化活动也很简单,没有电影院,隔几天可在当时矾厂的坝子里看一场露天电影。在交通通信等方面,很多乡场不通电,更没有电话。机关只有一辆38式吉普车,不过大多数时间用不上,因为除川湘公路外,各乡都不通公路。上班办公、下乡都是步行,下乡工作实行“三个一”,即一把雨伞、一支电筒、一个小包(装洗漱用具),做到“三同”,即下乡后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万盛人到重庆开会要么提前一天到重庆,要么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步行3.5千米到东林火车站坐客货混合列车,到江津猫儿沱后坐摆渡船到铜罐驿,然后再乘火车到重庆菜园坝。后来万盛慢慢发展起来,成为工业重镇,并修通高速公路,这是后话。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万盛人充分发扬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建区以来,累计为国家生产原煤超过3亿吨,创造产值500多亿元,上缴利税50多亿元。采煤区域一度占全区面积1/3,城镇居民中涉煤从业人员及家属超过50%。煤炭产量一度占四川省的1/4、重庆市的1/2,为重庆乃至国家煤炭、钢铁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区境内全部煤矿在2020年前关闭,通过“绿色蝶变”,如今的万盛已经是一座新型的充满活力的旅游都市。

丛林镇

丛林镇在万盛东北部,现在几乎是一座纯绿色的小镇,但是它也有着辉煌的历史,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第一架军用运输飞机就是在丛林镇海孔洞第二飞机厂制造完成的。

为什么要在万盛这个偏僻的小镇来制造飞机呢?我们需要先了解万盛的地理特点。万盛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诞生了中国第二大石林——龙鳞石海,这也是中国最古老的石林,比昆明石林还早,被誉为石林之祖。喀斯特地貌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地下溶洞遍布,溶洞有水平溶洞和垂直溶洞两种,有的造型奇特,有的面积大得像一个宫殿。

丛林镇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溶洞,第二飞机厂就建在其中一个溶洞——海孔洞里面,据说这个溶洞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洞内别有天地,而且山体很厚,隐秘性极强。第二飞机厂投产后,日本人零星获得了一些情报,多次派飞机来轰炸。1939年10月23日上午,18架日本飞机组成两个大队,在海孔洞上方几度盘旋,前后来了四次,扔下许多炸弹,却始终没能寻觅到飞机厂的确切位置。

第二飞机制造厂的前身是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是1935年国民政府与意大利合作建造的。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厂迁至丛林镇海孔洞,更名为民国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民国航空委员会第一飞机制造厂在昆明,民国航空委员会第三飞机制造厂在成都。1944年5月,第二飞机制造厂生产的“中运一号”飞机在白市驿机场试飞成功。抗战时期,这里陆续生产了近百架战斗机、教练机、滑翔机和运输机,为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村民说,现在路边遗留的那些石头矮房子,就是以前飞机厂职工住的地方,可见抗战期间条件的艰苦。抗战胜利后,第二飞机制造厂迁回南昌。

1965年,“三线建设”开始,经五机部批准,在丛林公社海孔大队的海孔洞,利用原国民政府第二飞机制造厂旧址建立南川大口径榴弹炮装配厂,该厂后来改名为国营晋林机械厂。这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在重庆地区布局的大型军工企业之一,主要生产重型炮。那时海孔附近有果园农场和海孔煤矿,近万人每天忙碌在这个山沟里,比镇上的集市还热闹。后来国家对大部分“三线企业”进行了布局调整。2003年,晋林机械厂的最后一批职工离开这里,至此整个晋林机械厂整体搬迁至成都彭州,曾经的喧闹不复存在。随后的海孔洞被用来养殖娃娃鱼,其他一些厂房被用来种植食用菌等。

寂静的山谷中,那一栋栋无人居住的建筑物依然矗立着,似乎还在述说往昔的辉煌,它们曾经是学校、医院、电影院、图书馆、办公楼、接待所、工贸公司或宿舍。

2011年,由王小帅导演,闫妮、乔任梁等主演的怀旧电影《我11》在万盛区丛林镇晋林机械厂旧址建筑群取景。影片上映后,似乎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目前丛林镇正计划将诸多老建筑群纳入旅游开发规划,打造一个“三线”主题历史文化旅游景区,老晋林机械厂代号是157厂,项目名称就是“记忆·157”。

黑山谷

万盛黑山谷国家级地质公园,是中国最佳休闲名山、中国最佳绿色低碳旅游休闲胜地,还是重庆市“巴渝新十二景”之一。

黑山谷风景区由黑山谷、龙鳞石海两个景区组成,地貌特征复杂且多变化,有峻岭、峰林、幽峡、竹海、飞瀑、碧水、溶洞、仿古栈道等。景区山高林密,人迹罕至,保存着地球上同纬度为数不多的亚热带和温带完好的自然生态,森林覆盖率达97%,是重庆地区最大的、原始生态保护最为完好的自然生态风景区,被专家誉为“渝黔生物基因库”、重庆市独特的“生物基因库”和“西南神农架”。

黑山谷也被称之为“中国西部百慕大”“恐怖的死亡之谷”。这块沉寂了数千年的地方,曾发生过多起人畜入谷神秘失踪的事件。有诗云:“黑山谷,沟连沟,十人提起九人愁。猎犬入内无踪影,壮士一去难回头。”

在黑山谷中段的鱼跳峡,每年春夏时节,鲤鱼河下游的鱼在此“逗滩”进入上游。各种鱼类必须由此潭跳起越过落差达60厘米高的鱼跳滩,才能进行下一段生命的旅程,可以想象无数白色银练腾出水面的壮观景象。所以当地人将此峡谷称之为鱼跳峡。

黑山谷最险窄深幽的地方是鲤鱼河十里峡谷,这里其实是群山裂开的一条地缝,河床最宽处二三十米,最窄处不足两米。峡谷两岸植被茂密,人站在最窄的鲤鱼峡中,一只手可摸到重庆的山,另一只手则可摸到贵州的山。此处山林中常有黑叶猴、山羊、野猪等出没,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鼯鼠。

在黑山谷——石林景区内的奥陶纪,虽然有大量人工打造的旅游项目,却有自己独创之处。短短3年打造十多项世界第一,获得了几十项国家专利。奥陶纪特色之一就是各种原创悬崖体验项目。比如“天空悬廊”,呈“A”字形向外悬挑80米,目前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此外恐怖秋千、悬崖蹦极、悬崖自行车、步步惊魂等原创项目使奥陶纪一夜之间火爆全网,吸引了无数游客。奥陶纪景区得名和区内成岩于约6亿—4.56亿年前的远古奥陶纪时期有关。几亿年前的万盛是一片海洋,现在的万盛是一片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