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简称彭水县,是全国闻名的苗乡。彭水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地处武陵山区,居长江一级支流乌江下游。东连黔江区,东南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邻贵州省沿河县、务川县,西南毗邻贵州省道真县,西连武隆区,西北与丰都县接壤,北连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北与湖北省利川市交界,面积3903平方千米,人口53.06万。
彭水民族风情浓郁,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的自治县,是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是重庆的苗乡、中国的苗乡、世界的苗乡。这里有苗族民歌《娇阿依》、戏剧木蜡庄傩戏、杂技高台狮舞等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有苗族风情建筑群——蚩尤九黎城。
彭水自然生态优美、文化历史悠久,拥有阿依河、摩围山、乌江画廊等生态旅游资源,还有历史悠久的“蚩尤文化”。先秦时期,彭水诞生了独特神秘的“盐丹文化”,成为乌江的母文化。李白、杜甫、白居易、孟郊、柳宗元、黄庭坚等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千古佳作。近代革命时期,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彭水书写革命人生,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
地名由来
彭水县因郁江古名彭水而得名,据清光绪《彭水县志·重修县志序》载,“隋始置彭水县,以彭水名”。《太平寰宇记》谓:“彭为鼓声,峡水澎湃,其声似之,故以名县。”
自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置彭水县以来,至今1400多年,“彭水”之名从未改变。1983年11月4日,因彭水县常住人口中,苗族和土家族人口占比超过50%,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地名趣谈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彭水县的调性,那么非“风情”莫属。作为重庆市唯一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彭水左揽武陵山脉隽秀风光,右拥乌江、郁江、阿依河等发达水系,实属风光无限。而风光却又并非彭水的全部,千年苗族的活动痕迹,为这一方水土深深烙印下独属于苗家人的独特风情。这风情藏在苗家儿女的热情中,也藏在彭水鲜为人知的地名中。
蚩尤九黎城
苗人的寻根圣地
众所周知,苗人的祖先来自上古华夏传说里的蚩尤。蚩尤败于炎帝后,率着九黎部族一路向南向西迁移,其中的一支最终来到彭水定居。人们习惯将这一支九黎部落称为“红苗”。
华夏儿女惯有祭祀先祖的习俗。纵观天下,汉族有清明祭祖,藏族有朝圣之旅,傣族用泼水感恩水神……苗族却因为上古时期那一战的惨败,与自己最早的老家永远地告别了。为了让苗人也能拥有属于自己一族的祭祀圣地,彭水为苗族建成了蚩尤九黎城。
蚩尤九黎城位于彭水县城的亭子坝,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苗族传统建筑群。建筑采用苗寨的吊脚楼建筑风格,规划出围楼、裙楼与高楼各种建筑形态,原汁原味地还原了巨大规模的苗寨风情。
在蚩尤九黎城中有一根在祭祀意义上十分重要的“九黎神柱”,它是世界上最高、直径最大、雕刻图腾图案最多的苗族图腾柱。
很多民族往往都只信奉一个图腾形象,而苗族却不一样。因为当年的败走,苗族一路迁徙躲避,他们放弃了容易暴露位置的平原浅滩,选择了易守难攻、适合藏匿的山区为定居地,这就导致了他们无法大规模地聚居。长久的分散而居,让他们的图腾开始演变。古早的苗人在日积月累的生活智慧影响下,渐渐发展出新的信仰。从最初时对牛角权威的崇拜,慢慢演变出对鹰、猴、燕、凤、鱼、竹等的崇拜。
他们在服饰上展示着自己这一系族人对图腾的信仰,帽子上竖起尖尖的牛角;他们不嫌繁重地打造耳饰,将沉重的苗银制成鳞片,叠成凤尾羽毛的形状,足有一尺长。
他们学会了演奏一种名为“芦笙”的乐器,这种乐器用松木巧妙制作,演奏出来的低音低沉厚重,高音轻盈明亮,听上去似有语言一般,韵味无穷。苗人们用这种乐器讲述他们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故事,或恢弘宏大,或倾诉愁思。
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告诉世界,他们是苗族,他们分隔一方。
然而蚩尤九黎城这根九黎神柱立了起来,用响亮的声音告诉他们,他们都来自同一个故乡。
蜑子屵
最直白的苗人故事
在彭水的绍庆街道,老彭水人都听过一个神秘的地名“蜑子屵”。坦白讲,能准确读出这个地名读音的人少之又少。
查询“蜑”字,答案显示这个字的读音读“dàn”,意思是“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但在除了彭水之外的任何地方,都没能找到关于“蜑族”“蜑民”“蜑人”的资料。
再来看这个“屵”字。这个字的读音读“àn”,意思等同于“岸”。老彭水人却不读这个音,在他们的方言中,这个字读“qiān”,通“迁”字。
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蜑子屵指的是一种叫作蜑人的氏族沿水岸而居的聚集地。
可是蜑人这个族群去哪里了呢?他们曾神秘地出现在彭水这个地方,留下了一个神秘的地名,又神秘地淹没在了漫漫历史长河之中。
史料已经无从考究,后人能做的,只能让想象力插上翅膀,去试着猜想一个可能的真相。
让我们假设蜑人就是九黎苗族中的一支,“蜑”是他们对自己民族的统称。因为那场关键之战的战败,他们跟随自己的部落首领一路逃亡迁徙,来到了彭水。
他们择水而居,却又担心自己的行迹暴露,于是在水岸边的悬崖峭壁之上凿出洞穴,居于其中。他们将自己选择的居住地称为——蜑子屵。
时光悠长,后人们在出土的文物中看到了这个地名,再将考证后的地貌结合进去,为“屵”字定下了“岸”的读音。而世世代代生长在这里的彭水人,却沿用着先辈们口口相传的读音——蜑子迁。
也许这个地名没有那么复杂,蜑人们只是想通过这个地名告诉今天的我们,他们被迫离开了家园,暂时迁来此地这件事而已。或许,他们并没有打算在这里待上太久,他们心底都藏着不久后就会回到故乡的美好期望,在原乡之外的其余地方,都是迁居。
阿依河
不只是一首歌而已
苗族人在文学影视作品里的形象,“苗女多情”大概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了。在作家金庸的笔下,苗女蓝凤凰这个角色刻画得栩栩如生,热情豪爽,娇媚多情。在作家倪匡的笔下,苗疆是神秘的处所,是人类与外星人密切连接的中转地,苗女们身怀种蛊绝技,她们明明可以控制人心却总是为情所伤。
彭水的苗家人用“娇阿依”来形容美丽多情的苗家女子,故而娇阿依便渐渐成为了苗家女孩的代名词。事实上,真正用阿依来称呼女孩的民族却并非苗族,而是彝族。
那这个美丽的误会从何而来呢?
苗人擅歌舞,苗家青年男女,在久远的时间长河里,一直保持着歌舞传情的习俗。在彭水,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歌,就名叫《娇阿依》。
“山歌不唱哦,就不开怀哦——娇阿依;
酒不劝郎哦,就郎不醉哦——娇阿依;
天上有雨哟,就又不落哦——娇阿依;
你是好是歹哟,就说一句儿啰——娇阿依;
……”
——苗家歌曲《娇阿依》
据相关专业人员考证,娇阿依的真正出处就在这里。它并非意指美丽动人的姑娘,而如同“念奴娇”一般,是一首山歌的曲牌名。
然而在彭水,娇阿依三个字的意义,却又远远不只是一首歌、一个曲牌名能涵盖的。
就在彭水境内,有一条名为“阿依河”的江水,婉转秀丽,涓流不息。这条河,发源于贵州务川县分水乡,在贵州境内被称为“长溪河”。河流来到下游,进入彭水境内,便成了彭水人心中的阿依河。
娇阿依,阿依,对彭水的苗家人,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如今的阿依河,已然成为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除去山清水秀的天然优势,在阿依河上更藏着苗家人的独家记忆。
竹板桥,用到了苗家人信奉的竹图腾;牛角寨,彰显着苗家人对绝对力量的崇拜;鹦鹉峡,象征着苗家人对鸟儿自由翱翔的终极向往。
这些地名,无一不与苗族信仰的图腾相关,也全部融进苗家人情有独钟的这条阿依河中。
摩围山
僚人的九黎同化史
由彭水出发往西南方向,在与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相交的地方,有一座摩围山。
摩围山的名字由来与僚人有关。据北宋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记载,在僚人的语言文字系统里,他们将天称为“围”。摩围山,便是高得可以摸到天的山。
然而僚人,原是地处于中国南方两广一带的少数民族,他们的语言系统,是怎么为重庆彭水县属的一座山命名的呢?
这就牵出了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历史事件——僚人入蜀。百越蛮族中的一支僚,在南北朝时迁入巴蜀之地。他们个子矮小,披发赤足,生产力低下却十分骁勇善战。他们在广袤的巴蜀山区游散定居下来,开始了与原住民不断融合的历史。
对于早已经迁居彭水的苗家人来说,僚人是新移民。他们从南方蛮荒之地来到这里,占据了一座偏远的山头,并将这座山头以自己的文化命名。
遥想当年情景,僚人占了山,却并不能自给自足地生存,加之他们善战的原始特性,他们只能不断劫掠苗家人的粮食、物资与女性,双方不断爆发冲突,各有损伤。
终于有一天,依照低等级文明向高等级文明靠拢同化的人类演化定律,僚人慢慢学会了捕猎、农耕与刺绣,开始被九黎部族同化。慢慢地,这个世上没有了僚人,留下的唯有一座山头的名字,证明他们曾经独立存在过。
今天的摩围山已经成为茂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个著名景区,是重庆周边重要的康养胜地。山上植被茂密,重峦叠嶂,空气清新,气候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