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黔江区,是国家定位的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之一和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黔江区位于武陵山区腹地、重庆市东南部中心,东与湖北省咸丰县接壤,南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毗邻,西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相连,北与湖北省利川市接界,面积2402平方千米,人口48.73万。
黔江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土家苗汉共同和谐生活,民族风情独特浓郁。黔江区作为全国一类革命老区,红三军入渝的首站,原红三军政委万涛的故乡,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留下了战斗足迹,“红色基因”赓续相传。“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时代精神享誉全国。黔江区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因其位于北纬30°,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称号。
区内有南溪号子、后坝山歌、西兰卡普(土家织锦)制作技艺等民间文化艺术。
地名由来
根据《黔江县志》载,黔江因“缘黔江所出之乌江为名”而得名。
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在梁州巴郡置涪陵县(治所今彭水自治县郁山镇,辖今酉秀黔彭诸县和贵州东北部),为黔江地域置县的开始。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因石城县南部的万就、鹿角等地连接黔江(今乌江),故更名黔江县。得名之后,虽经历多次建置与行政从属变更,但“黔江”之名沿用至今,1200多年不变。
地名趣谈
任何城市,只要与武陵山扯上了关系,多多少少都会沾些灵气。这座东西走向的褶皱山脉呈现出来的岩溶地貌,造就了世界闻名的张家界、梵净山、湘西凤凰等著名景区,是秀丽、青翠、陡峭、险峻的具体代表。而位于武陵山区的重庆黔江区,又有着“山中明珠”“武陵会客厅”等美称。于是乎,黔江的调性呼之欲出——灵动。多样的山水,丰富的生物,奇特的地貌,独树的土家风情……无一不体现出灵动多样化。
芭拉胡
土家人的峡谷之城
在黔江区的民族职教中心附近,有一条位于城市中心的城中大峡谷,外来人只知道这条峡谷叫作“城市大峡谷”,本地的土家人却有着自己对它的称谓——芭拉胡。
众所周知,土家族是一个与汉族融合得十分早的民族,绝大多数土家人聚集的地方,民族文字与语言体系已经失传。而芭拉胡,就是在黔江地区仍然保留的珍贵的土家文字语言代表。
芭拉胡,是土家语中“峡谷”的意思。峡谷、溶洞、地热与喀斯特地貌,是武陵山脉赠予今天人们最宝贵的自然遗产。而像芭拉胡这样位于城市中心的峡谷,在亚洲仅黔江这一处。
整个黔江城区,就建在芭拉胡的两侧,岩溶地貌让峡谷两侧的山体呈现出如刀劈一样的陡峻之势,喀斯特地貌呈现的不同年代地质,能让人们清晰地看到时光如刻刀一般的痕迹。点缀在悬崖峭壁缓势地带的绿色植被,与灰白的陡壁对比鲜明。
那情形,犹如上帝竖起手掌,硬生生将一座城市劈开。而势要逆天改命的人们,在峡谷上建起一座座跨谷大桥,连接起老城与新区,势与苍天一决输赢。
有人说,芭拉胡的意义并非单指“峡谷”。它如同藏语中的“香格里拉”,在土家人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回望土家人过去的历史,与藏族人还真有几分相似:都经历过土司制度的传承,都位于大山之中,甚至都有过自己民族的神圣信仰。
如今,藏人心中仍保有“香格里拉”的祈愿,土家人也重新寻回了自己的芭拉胡。它能否带领土家人重铸神话?我们拭目以待。
蒲花暗河
另辟蹊径的植物地名
在黔江的濯水古镇,一条名为蒲花的河流顺着古镇,缓缓汇入阿蓬江。这条河,有着长达2千米的地下河道,在武陵山脉的溶洞里潺潺流过,黔江人将这条河流的地下暗流部分,称为蒲花暗河。
在中国,以植物为名的街道、处所比比皆是。无须统计,就能猜到全国有无数条街道叫杨柳街,或许还有着无数个黄桷坪、楠木坪、桂花村等等。而以植物为名的江河,也许仅此一条。
巴蜀两地善用蒲草,这是因为境内河流遍布,在河岸边、沼泽里,到处生长着这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蒲草。它的茎秆可以食用,脆嫩多汁;它的叶片可用作工艺,晒干后坚韧柔软,可制成蒲团、蒲扇等工艺品。
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蒲草也会开花,它的花能入药,对治疗女性经期不调有着绝佳的功效。蒲草花曾被古人用来插盆,常与荷花、芦苇一并成景,大文豪苏辙在《和迟田舍杂诗》九首其一中就写道:“盎中插蒲莲,菱芡亦易求。”
蒲草易得,蒲花却难求。故而以蒲花命名的这条阿蓬江支流,在名字上就有着另辟蹊径的审美意味。要知道,这里可是武陵山区啊!这里的山秀丽、石怪异、溶洞多、溪流急,绝美的自然景观配上唯美的河流名称,不能不说这体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处。
毫无意外地,蒲花暗河当然成为了今天的一个自然风景区。泛一叶扁舟,自入口进入山体天然洞穴,在峡谷里顺流而下,头顶上是时隐时现的一线天光,伸手就能触到潮湿的山壁,一不小心就要撞上一座倒垂的石笋,轻轻绕开它,就听到笋尖滴落的水滴击打在河面上,发出滴答一声,在洞穴与峡谷中激起回声,回声荡漾不已。
风雨廊桥
自然天象嵌入地名
要讲风雨廊桥,是绕不开阿蓬江与濯水古镇的。
阿蓬江,一条发源自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的河流,顺流而下来到黔江,在黔江境内人迹罕至的武陵深山倾泻千里,冲刷出黔江大大小小的峡谷,流经濯水古镇,最后在酉阳的龚滩汇入长江水系的支流乌江。
阿蓬也是土家语系中的用语,意为雄奇、秀美。黔江境内的阿蓬江,是整个流域里最为险峻的一段河道。这里全是峡谷,高低起伏,水面落差极大。河流中礁石众多,水势湍急,自古以来是船只航行的“鬼门关”。
濯,在汉语中是洗涤、清洗的意思。按字面理解,濯水镇,是一处水流平缓之处。江水流到濯水古镇,渐显平缓,船只得到了休息喘气的机会。再往下游去,便是落差近百米且无法通航的神龟峡,因此这里自古便是过往船只靠岸停泊之处,而濯水古镇也因此得到了通达四方的机会。
巴地自古产盐与丹砂,盐与丹砂的运输是这条航道上绕不开的话题。不管是盐也好,丹砂也罢,在这里上了岸,便只能靠着人背马驮运送至官道上。相传,曾有当地富绅,为了行马方便,令长工将今黔江水市至杨柳一带的羊肠小路扩宽为马道。而今黔江城区新华大道中段的马市角,就是旧时为马匹交易而设的专门市场。
蒲花暗河的水流,在古镇附近回到了地面上,形成一条汇入阿蓬江的支流。为连接古镇河岸,这里建起了一座廊桥,名为风雨廊桥。
黔江地名的灵动,在这里又出现了另一种可能。大自然的天象——风与雨,也进入了地名之列。
廊桥之所谓“廊”,是指在桥之上,以苗族、土家族建筑风格为底蕴,修建起屋舍状的长廊,既有桥的功能,又能遮风避雨。“风雨”二字,又契合了“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境,在美感上呈现出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心中默念“风雨廊桥”四字,眼中尽绘江景与山色,遥想当年车水马龙的古镇风情,一时间竟时空飞度,不知身在何方,只一个“绝”字可叹!
神龟峡
阿蓬江上的动物有“灵”
阿蓬江从黔江濯水古镇往下流淌,来到了两河镇。从这里登船往下游去,会经过一段风景绝美的峡谷,这就是神龟峡,全长仅38.9千米。
在1998年之前,这一段险峻的河谷人迹罕至,就是因为这么一段峡谷,上下游水位落差竟达到了上百米,完全不具备通航的自然条件,没有任何船只能通过这片水域。
1998年,阿蓬江下游的大河口电站建成,水位升高,这才让这段峡谷有了通航的基础条件。负责勘测电站大坝坝址的专家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到这条峡谷,才看到了这个至今保持着原始峡谷风貌的“世外桃源”。
这里之所以叫神龟峡,是因为在峡谷入口处,两侧的山体一左一右,形似一雄一雌两只神龟趴在峡口。这是黔江万物可为地名的又一佐证——动物有“灵”。
进入神龟峡,眼中便是几十公里的原始峡谷风貌,多年的人迹罕至,让这片水域未经人类涉足,至今保存着原始自然的模样。河道迂回曲折,河水碧绿清幽,两岸青山与猿啼,回荡在峡谷中的鸟儿啁鸣,船到崖前疑无路,调转船头又一湾。
大自然馈赠给黔江丰富的森林资源,密集的植被又为野生动物的繁衍创造了良好条件,狐、猴、蛇、鹰、娃娃鱼等野生动物都在这里找到了生存的栖息地,再加上家养的猪、狗、牛、羊、鸡、鸭、鹅等家禽牲畜,都为黔江地名贡献了完备的素材。马耳坡、牛背岛、犀牛塘、猴子山、鸡公岭、鸭子台、鹅池、鱼滩……这些大大小小以动物命名的地名,散落在黔江的每一寸土地。
黔江的地名就是这样丰富而灵动,从土家人的俚语,到丰富的动植物,再到自然气候天象……黔江让我们看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就是这样自然而简单,从生活中汲取、丰富,变得多元而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