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工程遗址
在涪陵境内,靠近乌江的岸边有一个名为“白涛”的小镇。半个多世纪以前,这个小镇凭空从中国地图上消失了。位于这里的金子山山体中,隐藏着当时中国最为隐蔽的战备工程——816地下核工程。这座继嘉峪关404核工程之后,中国以举国之力兴建的第二个核武器原料生产基地,因20世纪60年代复杂的国际形势而兴建,又因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的转变而停工。在它身上,汇聚着那段特殊时期关于国家命运与个人家庭的无数感人故事。
20世纪60年代中期,基于复杂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主席在“三五”计划中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概念计划。随着“三线建设”的展开,数以百万计的沿海人口离乡背井奔赴祖国大后方,投入备战备荒的“三线建设”。
出于战备考虑,我国需要一个在嘉峪关404核工程之外更加隐蔽的核原料生产基地,为核军事发展提供原料保障。816地下核工程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应运而生。
1965年,以404厂的基建骨干为基础的816厂选址勘探组组建完毕。勘探组成员先后去了四川凉山、洪雅和万县等地考察,这些地方都因地形不够隐蔽而未能入选,最后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了涪陵的白涛镇。
这里依山傍水,如果将厂址设在大山的山腹里,从地面上根本无法侦察到;这里的山体地质结实,符合开凿巨型洞体的自然条件;同时这里紧靠乌江,方便核工程的排污。
选址这里的难点是,如何在质地坚硬的山体中开凿出规模如此巨大的洞穴来修建工事,以及在人口密集的四川省境内,如何符合安全规范(10千米安全距离)地安置居民区。几经论证,专家们给出了答案:在距离工程3千米以内绝不允许有人居住,在距离工程5千米以外的山上设置居民区;而开凿洞体的工作,交由二机部下属的国营二十六公司来完成。
1966年,经中央批复,当年属国家最高机密的地下核工程——816工程,在涪陵白涛镇破土动工,从此在地图上“白涛镇”三个字就被抹去了。
按照最初的设计进度计划,完成洞体开凿总共需要三十多个月的时间。然而事实上,整个洞体最终挖了六年,且开凿主力并非二十六公司,而是两万多名8342部队的工程兵战士,清华、北大等高校以及全国各地的工程专家。
这座掏空山体的工程奇迹,内部错综复杂,洞中有洞、洞中有楼,形如迷宫。其规模之庞大,即使是当初参与设计的工作人员,在没有地图帮助的情况下,也无法顺利找到出口。
整个工程洞厅共有9层,总长24千米,高79.6米,拱顶跨高31.2米,挖出的山体足以填平一条白涛河;整个工程共有大小19个出入洞口,分别用作人员、汽车通行,排风、排水、仓库出入口等;内设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等一百三十多条,大都能通行卡车。
工程是核原料生产基地,本身还具备核防护功能。厂房进洞深度400米左右,顶部覆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厂房的覆盖层厚度均在150米以上,能抵御100万吨当量氢弹在空中爆炸产生的冲击力,或者1000磅常规炸弹直接命中产生的攻击力,此外还能抵抗8级地震的破坏。
工程中还配置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计算机科技,以对核反应堆进行一系列的数据监控,同时实施机械自动化管理。
从1966年动工至1984年停工,先后共有六万余人从全国各地赶赴白涛镇,投身于816工程的建设事业。1984年6月,国际形势发生改变,国务院、中央军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正式批准816工程停建。
六万人历经18年的建设,完成了816总体工程85%的建筑工程、60%的安装工程。工程基建投资达7.4亿元,预计再投入约1亿元,整个工程就可以投产。但为了和平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816地下核工程不得不提前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
当年生活在白涛镇的人们,在2010年之前从来没有听过816工程或816工厂的名字,哪怕他们的亲人每天都往返于工地和住地之间。
作为当时国家最高保密级别的生产基地,816工程建设的六万参与者们都被要求实施不同程度的保密等级。负责安保的是一个警卫团,每个车间都有警卫,路口、桥头也有人背着枪站岗警戒。洞体外一共有三层保卫,进来的车辆要对口令,口令经常改,对不上就进不去。
不同工种的人每天乘坐不同的班车,集体前往不同的工作地点。吃饭或下班时集体行动,三点一线。有时候如果因为动作慢或是有工作错过了饭点,就只能待在原地等下一班工人到来才能找到出口离开。因为洞体工程实在是太大了,如果单独行动,很容易闯入禁区;又或者迷失方向,困死在洞中。工作人员曾在一处封闭的隧道尽头发现一头误闯入洞的耕牛,被发现的时候不知被困了多久,已经力竭而亡。
外地来的工作人员,不能告诉亲友自己工作的具体单位及工作内容。据说有一对湖南籍的亲兄弟,离开家乡时彼此只说调去外地工作,不说具体在哪里、是什么单位。不承想数年后两兄弟一次偶遇,才发现原来都在816工程。在很多家属区孩子的记忆里,父母们回家从来不谈工作,偶有机会听到类似“烟囱不冒烟了”之类的话,就有旁人小声提醒“别说这个”。
816工程没有通信地址,所有的信件往来都通过一个名为“重庆市4513信箱”的公共信箱中转。对亲戚朋友,他们声称自己在“建新公司”“建峰公司”工作,这是工程对外的掩护名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换一个。
在今天的816工程遗址附近3千米处,有一座烈士陵园。76位参与工程建设的烈士埋葬在这里,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1岁。
当年开凿816洞体的时候,因为没有大型的机械挖掘设备,解放军8342部队的工程兵战士们,只能用最简陋的工兵镐、工兵铲、炸药、风钻等工具人工开凿。战士们在作业面上掘进时,除身后以外,上下左右前五个方向都是坚硬的岩石,可谓“五块石头夹一块肉”。
整个洞体的开凿过程中,先后有一百余名解放军指战员在意外事故中牺牲。这些意外事故有时是炸药意外爆炸,有时是山体突然坍塌,有时是乌江洪水倒灌……两万余名人民子弟兵,用血肉凿开了这个伟大的洞体。
牺牲的烈士们,由于816工程的保密机制,无法向外界公开牺牲原因,他们的亲属根本无从知晓他们牺牲在哪儿、因何牺牲。这个秘密一直被保守了十八年之久。很多亲属都是通过电视上播放的烈士名单对号入座,才大致确认了烈士们的身份。
2010年,816地下核工程遗址作为红色旅游景点,开始向公众开放。这标志着816工程从此告别了自己肩负独特使命的“前世”,拥有了光明璀璨的“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