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城口县位于我市最北端,渝、川、陕三省(市)接合部,大巴山南麓。东与陕西省镇坪县、平利县接壤,北与陕西省岚皋县、紫阳县接壤,南与巫溪县、开州区相接,与四川省宣汉县毗邻,西与四川省万源市相连,面积3289平方千米,人口19.75万。
城口县地处大巴山南麓,地势南东偏高,北西偏低,地形为山地地形,沟壑纵横。县境内有山脉41条,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44座。县境内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大小河流共有734条。城口县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间河谷地带,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也让城口县有了“盆景之城”的美誉。
城口县是红色革命老区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口县境内名胜有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巴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城口县苏维埃政权纪念公园等。获得过“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中国生态气候明珠”“大中华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中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称号。
地名由来
城口县,前身为城口厅,始设于清道光二年(1822),此为城口行政建置之始。民国二年(1913),改厅为县,此为城口置县之始。
关于“城口”得名有两说。一是据《城口县志》记载,“城口”得名于境内有城口山与城口河(即今任河)。不过更早的《城口厅志》却认为“城口”得名源于地理位置:据三省之门户,因而名“城”;扼四方之咽喉,因而称“口”。根据县内坪坝香山妙音寺碑志载,此地在唐代已有“城口”地名。因此,《城口厅志》的说法更为可信。
地名趣谈
城口是距离重庆中心城区最远的一个县,位于大巴山南麓。自加里东运动以后(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泛指早古生代寒武纪与志留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大巴山地开始出现隆起和凹陷,形成了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由北而南顺次为大巴山、牛心山、旗杆山、梆梆梁、八台山五座大山,县内还有众多海拔在2500到3000米的群山,县城就坐落在四面环山、面积不足5平方千米的小盆地内。境内任河静静地绕城而过,像一弯新月,北岸便是县城的中心。任河的灵气让这个山区县城拥有了特别的气质,让城口县有了“盆景之城”的称号。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城口也就拥有了与众不同的风景和人文遗迹。城口常年平均气温13.9℃,森林覆盖率居全重庆第一,也是重庆海拔最高的区县,县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多种珍稀植物,有动植物基因库的称誉。城口由于特别的地质运动,遗留了许多古生物化石,其中最著名的化石是发现于城口县石溪河的早寒武世时期始箭筒古杯。
盆景上的明珠
城口土城老街
当我们走进城口葛城,立即会感受到它带给你的宁静。老街依山傍水,一座座木屋,布满青苔和藤蔓的石墙,幽静的小径,潺潺的溪水,古朴清幽。
或许你对这条老街还很陌生,或许你更熟悉当地的老腊肉、格格面、“小张家界”亢谷景区、神田的巴山秋池,或许你会想这么静美的地方为什么会叫土城?土城又在哪?
土城就在城口县城的中心地带,当地人称“城中城”。土城曾经是城口的政治文化中心。
土城经历了以木栅围城、土城、砖城的发展历程。清嘉庆六年(1801年),德楞泰于城口柏家坪、土城一带修栏掘壕建营。嘉庆九年(1804年),太平厅同知恒敏以城口营旧址,筑成周长为1173米的土城,设东、南、西、北四门,均为石脚土身,城内有营署、兵房、经历署、衙署及民房,这或许就是土城的来历。道光二年(1822年),同知吴秀良于土城内修文庙学署、明伦堂、新城书院等,形成今天葛城街道的雏形。道光十七年(1837年),土城崩塌,城口厅通判春尧依土城旧址捐修砖城。
土城内有四座城门。东、西城门设有百步梯出,南城门可下至任河,这三座老城门如今仍在,可惜的是北城门已不存在。
若把城口比作盆景之城,那么土城便是它的“顶上明珠”。
早期老街居民习惯用白布或青布绑腿,家家户户烧柴取暖,火坑之上常年熏制着腊肉香肠。土街内原有上百年的紫檀树和许多皂角树,每到夏夜,老街居民便搬出凉椅,在树下乘凉、喝茶、摆龙门阵。
土街无疑是城口最早的步行街。土城人的生活习惯有些特别,喜欢早上吃凉虾。小孩喜欢吃米糕、米粑,大人喜欢吃烧饼。饼粑通常装在筲箕里贩卖。
土城老街中段南侧有建于1984年的苏维埃政权纪念公园,该园是为纪念红四方面军解放城口后成立的苏维埃政权而建,是城口县的红色旅游经典景点。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王维舟、李家俊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转战城口,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
土城不土,现在整修一新的土城正以新的面貌迎接各方宾客,成了当地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葛城和诸葛寨
土城在葛城街道,葛城街道曾被称为葛城镇。县城东面还有个诸葛寨,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代名相诸葛亮。
据乾隆年间的《太平县志》和道光年间的《城口厅志》记载,诸葛亮为出祁山作战略准备,巡查境内边防。城口控秦楚襟夔巫,据三省门户,战略地位重要。诸葛亮于是屯兵于此,在城北后山扎寨安营,筑烽火塔,后世称之为“诸葛寨”。
诸葛亮观察城口地形后,又命将士挖山取土,取太极之形将河流回环于寨下四周,引水为池,暗置奇门,并于近的三冈八坪各布玄机。诸葛亮死后,曹魏果然犯境,行至诸葛寨时突遇大雾迷漫,见太极之图发出一片光亮,池中卧龙跃起,扑面而来,魏军大骇,争相溃逃,后不再犯。至三家归晋后,司马氏遣使招降,将原驻军就地解散为民,诸葛兵城遂变民城。《城口厅志》记载:道光十七年,居民在山中掘出一铜弩,考武侯弩谱,形制相符;道光十九年又掘出一铜弩,考证也为诸葛亮时期的铜弩。
古时城口诗人廖时琛曾经题《诸葛城》一首:
秣马临风甸,登高忆旧都。
犹悲出师表,尚想卧龙图。
野树苍烟断,津楼晓夜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踟蹰。
清康熙七年(1668年),时任太平县知县王舟在游历城口葛城镇后,写下一首《三义祠》。他用“万年扶汉鼎,千古仰风流。地水通仙境,山水覆画楼”对诸葛亮的一生进行了高度评价。
曾经的诸葛寨现在已经打造成植物公园,群山耸立,层峦叠嶂。春夏秋冬景色各不相同,是人们游览、踏青赏春的好地方。
城口老腊肉
腊肉,在古代写作“臘肉”,“腊”是“臘”的简化字。当然“腊”也可读“xī”,干肉的意思。《说文解字》的解释:“臘,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意思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合祭诸神。
《论语》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说: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拜师礼物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束脩即十条干肉,干肉就是腊肉。束脩是古代学生给教师的初次见面礼。可以想见腊肉制作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城口老腊肉制作过程,第一步是选取城口土猪肉,腌制中除加有定量的食盐之外,还要添加适量的白酒、细辛、白芷等十几味中草药作调味料。熏烤的木材要选带香味的柏树枝、铁青冈、九把香,慢火熏制,慢慢烤掉肉中的水分油脂,直到它们变成黝黑而奇香的老腊肉。因为城口位置偏僻,老腊肉一直深藏山中。
现在城口老腊肉已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已获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腊肉的优秀代表。像正宗的西班牙菜必定有伊比利亚火腿一样,每一个正宗的川菜馆中,也必定有一块城口老腊肉。
任河的传说
城口地处大巴山腹地,交通不便、闭塞落后。但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偏偏不缺文艺因子,不乏想象力。比方说绕城而过的那条河,就叫任河,这是汉江的一条支流,含孔子所言“仁者爱人”之意。关于任河还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
流经城口的任河是一条特别的河流,发源于重庆城口县白水洞,其流向先由东向西,后击穿大巴山山脊折向北,从川入陕,在大巴山北麓汇入汉江,改写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自然法则,俗称“任河倒流八百里”,是全国倒流距离最长的内陆河流。传说,白水洞原是一条细流涓涓的小河沟,只能供当地几户人家饮用。有年大旱庄稼枯死,百姓四处觅食。一个名叫吕佐的孩子上山砍柴,发现一片落叶下面有一颗圆滑发亮的东西,他捡起来没有细看就一口吞进了肚里。吞进肚后还是饿,而且格外地渴,便跑到白水洞喝水,喝着喝着,突然一声巨响,石缝里喷出一股巨流向他冲来,他连忙爬起来扭头就跑,谁知他跑到哪里水也流淌到哪里。母亲闻声赶忙出门看,见大水包围了儿子,吓得放声大哭。吕佐不敢往家跑,怕水把母亲淹没,但他想到孤单的母亲,于是跑一程就停一下,回头望一眼失声痛哭的母亲。谁知每停一下,他的脚下就形成一个深潭,他一共回望了24次,所以在任河有24个“望娘潭”。
吕佐所跑之处,成了一片沼泽地,大水冲毁了无数农田,淹毁了不少房屋。原来吕佐吞食的是千年修成的狐狸精遗失的“夜明珠”,狐狸精引水报复。而吕佐自己也变成了一个狂吃狂喝的“怪物”,大家都很怕他。于是观音菩萨扮成一位卖面食的老婆婆,来到汉水河岸,吕佐闻到面食的香味,忍不住跑过来大吃起来。可他吃完面条后,肚子越来越胀,似链条缠身。观音菩萨对他说:“你原本是个好人,只因误吞‘夜明珠’,造成水灾,伤害了无辜百姓,论理应当受到严惩,但念你是个孝子,放你一条生路。”千年修成的狐狸精也被观音菩萨收服,不再害人。而吕佐跑过的地方就成了一条河,于是人们给它取名叫任河(人河)。
大巴山
宝贵的植物基因库
有人说基因是生命的基础,掌握了基因排序就掌握了生命的密码。
城口大巴山自然保护区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是生物过程、生物遗传、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除世界极危物种崖柏属本区特有物种,此外还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桐、光叶珙桐、银杏、独叶草等6种。最大的一株银杏树高34米,胸径达3.34米。最大的一株南方红豆杉高20米,胸径达1.3米,是罕见的红豆杉树王。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秦岭冷杉、青金荞麦、鹅掌楸、连香树、香果树、巴山榧、篦子三尖杉等191种,调查发现的一棵最大的连香树,树高30米,胸径0.8米,且是罕见的结子母株。保护区内有45种植物是以“城口”或“巴山”命名的,标本收藏于国内外许多著名的博物馆。
城口特有的崖柏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植物,也是我国的“国宝”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崖柏起源于恐龙时代,其木材化石始于侏罗纪中期,在白垩纪曾有过鼎盛时期,拥有众多的物种。到了第三纪,该属物种大量消失,全世界仅存5个间断分布的物种。1892年法国传教士鲍尔·法吉斯在保护区东南部咸宜溪首次发现。在以后的一百多年中虽有人多次前往城口调查,但均未发现其踪迹。于是199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崖柏列为我国已灭绝的三种植物之一。1999年10月重庆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队在城口考察时,重新发现了已“消失”的崖柏野生种群,并采到了带球果的标本。2012年7月26日,在城口县咸宜镇明月村7组杨家岩悬崖绝壁发现一株树龄约500~600年的崖柏,如此粗大、古老的崖柏单株,在大巴山区尚属首例,堪称崖柏“树王”。崖柏野生种群面积很小,自然更新困难,对生长环境的需求十分苛刻,崖柏能在城口县境内存活,说明这些年来,城口县生物环境是稳定的,没有被破坏和污染。
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形垂直高差大,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保护区成为天然的植物园和物种基因库。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多种生物的“避难所”,保留了众多古老的物种,是难得的生物多样性的遗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