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视察,赋予重庆新使命、新定位。殷殷嘱托犹在耳畔,声声关切鼓舞人心。一年来,全市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养老服务提档升级,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困难群众救助帮扶更加精准高效,未成年人关爱温暖贴心……绘就了一幅民生福祉新画卷。
养老服务:
构建“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
为满足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现实需求,加快“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建成养老机构1766家,打造街镇养老服务中心955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2867个、农村养老互助点近8000个,打造老年食堂1695个,年服务老年人240余万人次,85%的老年食堂能够实现盈亏平衡,建成家庭养老床位8000余张,完成适老化改造3.9万户。
儿童福利:
织密儿童关爱保护网
在儿童福利方面,出台《进一步加强城乡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病残孤儿回归家庭工作的通知》《重庆市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实施“童心相伴”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项目,织密儿童关爱保护网。建立并落实集中供养、社会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将标准每人每月增加220元,分别达到1825元、1625元,同比增长13.7%、15.7%,惠及1.2万余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
社会救助:
创新救助机制提升服务
在社会救助领域,全市区县级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实现100%全覆盖,积极构建乡镇(街道)社会救助服务站、村(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点,形成三级联动的社会救助服务机制。切实推进社会救助“一件事”,已经实现8个部门、14类事项联办,申办联办事项达196万件次,惠及318万人次,困难群众获得感大幅提升。健全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高度关注低收入人口生活状况,将13类人员300万对象纳入动态监测库。
社会组织: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多措并举推动社会组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等重点领域,优化全市社会组织层级结构;联合市工商联印发《重庆市异地商会登记管理办法》,推动出台《重庆市社会团体换届指引》;在全市探索试点打造10个社会组织服务联合体,支持社会组织围绕“一老一小、一困一残”等民生领域开展实施社会服务,推动社会组织成为全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支撑。
慈善事业:
打造西部慈善高地
深入践行“善满山城”行动,着力打造西部慈善高地。开展“重庆慈善奖”评选表彰,持续推进“阳光慈善”工程,着力推进社区慈善,打造社区慈善服务场景274个,设立社区慈善基金1104个,筹集资金超过1.33亿元,帮助解决群众身边“小急难”问题1.5万余个。建成公益慈善服务联合体14个,实现慈善宣传平台、群众参与平台、组织孵化平台、资源汇聚平台四大功能。2024年,全市慈善组织接受慈善捐赠19.35亿元;全年销售福彩48.25亿元,筹集公益金14.44亿元。
区划地名:
“六个一批”助力乡村振兴
以“六个一批”为重点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出台《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乡村地名管理工作的通知》规范命名。去年4月以来,命名出行路、畅通路、资源路、旅游路等村道7918条。采集乡村地名和采摘园、农家乐等兴趣点9.8万余个,设置具有乡村特色的地名标志1.9万块,擦亮乡村底色。整合打造一批乡情馆村史馆1394个,助力培育“地名+文旅、美食、产业”等公共品牌1908个,进一步拓宽农民致富渠道。
社会事务:
殡葬服务数字化升级
为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积极推进“渝逝有安”数字化应用系统建设。以数据融跨归集为抓手,汇集殡葬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管理、运行、服务、收费、执法、投诉、评价等各项数据,构建殡葬资源一体统筹、综合服务办理、跨部门综合监管、服务管理复盘优化的数字化协同多跨工作场景,推动提高殡葬管理数字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