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市级动态
以艺术之名,铺就残障群体回归社会之路
日期:2025-05-21
字 号:

近日,在市第二社会福利院颐康园一楼展示室里,一场名为“心灵绘梦”的特殊展览温暖启幕。展厅内,绘画、非遗编结、树叶书签、滴胶手工艺品等百余件作品静静陈列,它们的创作者均为福利院的残障服务对象。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疗愈的成果,更是一群特殊追光者用指尖与心灵编织的“社会融入密码”。

据了解,市第二社会福利院自2011年起便积极探索将艺术疗法融入残障康复服务之中,通过医学康复、教育康复、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相结合的方式,为残障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康复支持。

艺术疗愈:从封闭到绽放的心灵蜕变

小李是一名较为内向的残障服务对象,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缺乏自信。在“心灵绘梦”项目启动初期,工作人员小叶注意到了小李的绘画天赋,便主动邀请他加入绘画小组。

“起初,小李总是躲在角落里,不敢与人交流,但他的画作却充满了想象力和色彩。”小叶回忆道。通过工作人员的耐心引导和鼓励,小李逐渐打开了心扉,开始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与同伴们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为了进一步激发残障服务对象的艺术潜能,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特别设立了“萤火工坊”,定期邀请专业艺术家前来授课,传授编结、雕刻等非遗技能。在这里,残障服务对象们不仅能够学习到专业的艺术知识,还能在创作过程中找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

针对残障群体在社会融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组建了由心理咨询师、康复治疗师及志愿者组成的多专业团队,从心理、生理、社会层面进行全方位干预,帮助他们克服障碍,重建社会功能。

技能重塑:从“被照顾”到“能贡献”的身份重构

在“萤火工坊”内,轻度智力障碍者小王正熟练地整理着货架上的商品。“小王刚来时,对工作十分抵触,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工作人员小胡介绍道。但通过参与社会化康复项目,小王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完成任务,工作表现也越来越出色。

园艺劳动、照护生活协助、非遗树叶制作、萤火手工创意、社区助老……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根据残障服务对象的恢复状况,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多个社会化康复岗位,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这些工作不仅让残障服务对象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和成就感。”市第二社会福利院院长谢怡表示。通过模拟社会化康复场景,残障服务对象们学会了如何独立生活、如何与他人合作,为未来的社会融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链接:从“隔离墙”到“连心桥”的系统重构

“有的残障服务对象找到家人或正式回归社会生活后,还主动联系我们,希望能继续参与院里的活动。”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社工科负责人柯黎介绍道。

为了帮助残障服务对象更好地回归社会,市第二社会福利院还提供“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服务,以残障服务对象的意愿为主,技能学习成果为辅,对外链接各类残疾人就业资源,为具备外出就业条件的服务对象提供“量体裁衣”式适残岗位,全力帮助院内残疾人“站”起来、“走”出去、“回”社会。

目前,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机构合作开设教育培训班3个,链接院外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指导中心3家,院内设立辅助性就业岗位7类;已协助51名青年残疾对象参与辅助性就业,1名视力残疾人员正式回归社会生活,从事盲人保健按摩行业;帮助残疾人完成非遗技能传承学习课程60节,开展义卖活动22次,售卖手工艺作品275件;带领萤火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2000余次、服务4000多人次。

“我们希望通过‘心灵绘梦’展览和‘一人一策’个性化服务,让更多人看到残障群体的潜力与价值,共同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友爱的社会环境。”谢怡院长满怀信心地说。在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残障服务对象正以艺术为桥梁,勇敢地走出家门,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