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医学遇上新型服务
当白大褂穿梭在休养房间
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以“流动中医”的创新实践
书写“医养结合”的温情答卷
让我们透过暖心镜头
感受这份送到床边的“杏林温度”
初夏的晨光中,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福康医院中医科医生靳卫星带着整套诊疗设备疾步走向颐康园。86岁的罗爷爷因脑梗偏瘫卧床多年,近日的反复咳嗽与排便困难让老两口愁眉不展。
靳医生走进房间,俯身在罗爷爷床边。望神观色间,他细察老人舌苔变化;闻声辨息时,连房间温湿度都纳入考量。三剂清热化痰方辅以膳食调理,七日后,老人咳喘渐平。
如今,每周一清晨,罗爷爷总要催促老伴:“快把窗帘拉开,靳医生该来把平安脉了。”
这是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流动中医”项目的缩影。近年来,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通过“中医上门+代煎配送+实时跟进”服务闭环,将诊疗室“搬”到了长者床边,构建起“床边把脉、榻前施治”的新型服务模式,以“一人一方”的精准调理有效控制慢性病发展,破解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就医难题。
此外,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从智能康复机器人到中医熏蒸理疗舱,从24小时驻区护士到三甲专家定期会诊,这里正以传统医学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交响,谱写“医养结合”的养老新篇章。
从“人等医”到“医上门”,从单一诊疗到全链服务,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突破空间限制,实现医疗资源精准下沉;融合智能设备,提升传统医学服务效能;构建情感纽带,重塑现代医患信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