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第十一人民医院精神三科的走廊里,总有一个身影步履轻缓却坚定。白大褂的袖口磨出细毛边,指尖带着常年消毒水的清冽气息 ——这是王丽娜,在精神障碍患者的世界里播撒温暖的护士,用掌心的温度融化冰封的心,用温柔的声音架起沟通的桥。
触摸的温度:让冰封的心长出嫩芽
作为精神科的护士,王丽娜的服务对象都是精神障碍患者。这些患者或因疾病或因先天缺陷或因家庭变故,更需要无微不至的关爱和专业细致的护理。面对的是一群被困在心灵牢笼里的人,王丽娜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需要的是比技术更重要的耐心,因此她对声音、触觉和情感更加敏感。
重度抑郁症患者老李的病房总是静得可怕。他长期卧床,像块不会动的石头,任谁说话都毫无反应。王丽娜在为他进行常规护理时,敏锐地感觉到他背部肌肉的异常紧绷和皮肤温度的细微变化。
“是早期褥疮的信号。”她凭借多年经验,立即向上级汇报,申请增加护理频次。此后每天,她都会用温热的掌心轻轻按摩他的脊背、脚踝,边按边低语:“老李,今天天气不错,咱们翻个身,晒晒太阳好不好?”
起初老李毫无反应,但王丽娜日复一日不曾间断。终于有一天,当王丽娜再次为他护理时,老李的手指微微动了一下,喉咙里发出了微弱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回应。王丽娜猛地抬头,眼里亮起来——她知道,那层冰封的心墙,终于被掌心的温度焐出了一道缝。
声音的桥梁:在寂静里漾出回应
新入院的小张像只受惊的小兽,蜷缩在病房角落,谁靠近就发出嘶嘶的警告。她患有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拒绝一切语言交流,连眼神都像裹着冰。
王丽娜搬了张椅子,坐在离小张不远的地方。她不说话,先静静听——听小张急促的呼吸,听她攥紧床单的窸窣声。几天后,她开始用一种特殊的语调开口,像讲睡前故事那样轻缓:“今天窗外的银杏叶黄了,风一吹,像蝴蝶在飞……”她不期待回应,只是让声音像温水一样,一点点漫过小张紧绷的神经。
王丽娜通过小张细微的呼吸变化、肢体轻微的移动来判断其情绪状态。当她说到“阳光”时,小张的呼吸会匀一点;提到“脚步声”时,又会急促起来。于是她调整内容,多讲天气、周围的环境,少提“检查”“治疗”。经过数周不懈的努力,小张紧绷的身体开始有了一丝放松,眼神也不再总是充满惊恐。当她轻声说“咱们试试喝口水好吗”,忽然听见床单的响动——小张虽没说话,却慢慢点了点头。
那一下轻颤的点头,在王丽娜听来,比任何欢呼都响亮。她用声音搭的桥,终于让沉默的灵魂敢迈出第一步。
暗夜的锚点:混乱里的那束稳光
一个深夜,躁狂患者的嘶吼撕裂了病房的寂静,患者行为激烈,场面一度十分紧张。当班护士尝试安抚未果,王丽娜立马闻声赶来。
凭借对病房布局的烂熟于心,她迅速移动到相对安全的有利位置,声音像定海神针:“陈大哥,看着我——我是王丽娜。”这声呼唤像突然按下的暂停键,患者的动作顿了顿。她继续说,语速不快,每个字都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我知道你现在不好受,咱们慢慢说,好不好?”
王丽娜不喊不叫,先用清晰、冷静但极具安抚力的声音,一遍遍呼唤患者的名字,引导其注意力,同时指导其他护士做好防护和干预准备。
在患者一次猛烈冲击的间隙,王丽娜准确地捕捉到他短暂的疲惫停顿,果断指挥同事抓住时机,成功实施了保护性约束。整个过程中,王丽娜的声音始终是混乱中稳定的锚点。事后,她不顾自己的疲惫,坚持守在患者床边,轻声解释、安抚,直至患者情绪完全平复。这一夜的惊心动魄,王丽娜用她的专业判断和临危不乱的定力,守护了患者和同事的安全。
在精神三科的走廊里,王丽娜走过了多个春秋,她不用“治愈”形容自己的工作,只说“陪伴”。在精神障碍患者的世界里,王丽娜就像一束不刺眼的光,不张扬,却足够照亮那些需要温暖的角落——这,就是一位民政战线护士最动人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