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薄雾还未散尽,果园里已传来爽朗的说话声。“这个果子要留外侧的,间距保持一掌宽……”两鬓斑白的李晓林正举着果枝,对着围拢的果农讲解疏果要领。阳光透过叶隙,在他的马甲上洒下斑驳的光影。
这一幕,是李晓林退休九年来扎根乡村的生动缩影。
2016年,从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退休的他,恰逢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识到自己积累的园艺技术正是乡村所需的“及时雨”,他毅然重返田间,将“银龄智慧”播撒在重庆10多个区县的果园里。从技术指导到品种改良,从培训授课到拓展销路,他把“科技助农”的种子播进乡村土壤,也把“银龄余热”的故事写在了田间地头。
01 重返田间 手把手带出“高产园”
2023年5月,正是北碚区静观镇金堂村枇杷开始成熟的季节,李晓林赶到村里对示范户伍成福的枇杷指标进行检测,很快被闻讯而来的村民团团围住。
金堂村是静观镇的枇杷种植基地,树龄七年,已结果三年,但品种单一、管理粗放。村民不懂修剪、施肥、疏果、套袋,导致产量低、品质不佳。2022年,李晓林在科技下乡活动中讲解技术,响应者却寥寥无几。
深知村民们信奉“眼见为实”,李晓林选择了当时兴趣较大的伍成福作为示范户进行耐心指导,并为其引进了在北碚表现较好的6个优良品种进行“多头高换”。
“农民找钱不易,思想又较为保守,要转变他们的意识比较困难。”李晓林深有感触地说:“我只好培养示范户,发挥头雁效应,通过以点带面的办法来促进村民创收增收。”
经过改良,伍成福的枇杷单株产值从几十元跃升至百元以上。实实在在的收益成了最好的“广告”,如今果农们都追着李晓林问技术。
这样的“手把手”指导,在李晓林的退休生活里成了常态。在澄江镇上马台村,面对1200亩老品种李子园,他开出“高接换种”处方,引进14个优良品种,挑选5户果农示范嫁接。次年春天,李树开花结果,多个品种表现优异。2022年,西山坪村“恒屹果园”因干旱导致猕猴桃全部枯死。李晓林考察后,建议转型为观光采摘园,引进7个桃品种,成熟期从3月延续至9月,实现“七个月采摘期”,最高亩产值达5920元。
02 跨界营销 打通产销“最后一公里”
今年5月,李晓林再去金堂村时,却没看到预想中的丰收喜悦。
满园枇杷硕果累累,但果农们却愁眉不展。“果子熟了,没人来收,再放几天就烂了!”
看着果农们焦急的眼神,李晓林心里不是滋味。他一辈子研究果树,从没卖过果子,但那天,他却坚定地说:“我去试试,看能不能找到销路。”
他带着枇杷的检测报告和样品,忐忑地走进西南大学。两天里,他跑了食品、经贸等6个学院,发动了20多个教职工微信群,“各位老师,买一斤枇杷,就是帮果农一把,也是支持乡村振兴!”他在群里写道,并附上果子图片、检测数据和果农的采摘视频。
没想到,订单很快来了。300多斤枇杷被订购一空,清甜的口感赢得了师生一致好评。
“以前手把手教我们技术,现在又面对面帮我们卖果子,李老师真是把助农做到家了!”金堂村的果农们感动地说。
现在,李晓林团队正在积极探索“科技示范+全面推广+产销联动”的全链条助农模式。他说:“乡村产业振兴需要科技与市场双轮驱动。我们既要当好技术导师,又要做好市场桥梁。”
如今,金堂村的枇杷有了“校园订单”,从“种得好”走向了“卖得好”,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正在被打通。
03 倾心育苗 让“银龄智慧”接棒生长
技术可以改良品种,渠道可以打开市场,但李晓林心里清楚,乡村振兴的根得扎在“人”身上。
“跟李老师下乡,总能学到书本上没有的技能!”
今年4月,李晓林带着近30名大学生走进西山坪村,在果园里,他手把手教学生疏果:“疏果要留强去弱,这样养分更集中……”
李晓林总说:“我是人民教师,就算退休了,也得把经验传给年轻人。”这些年,他带过的学生有几百人,每次下乡,他几乎都带着年轻的面孔,让他们在泥土中学习。李晓林坚信“只有走到田间,才能真正地懂农业。”
除了带学生,他还坚持走进田地给果农们做培训。
为了让技术“听得懂、用得上”,李晓林编写了易读、易懂的果树丰产栽培资料,免费发放给需要的果农。还在每份资料上都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有问题随时打电话,白天晚上都能找我。”
他还建立了“果缘之家”微信群,群里汇集了几十户来自重庆、四川、贵州等地的果农在线交流技术。现在,“果农之家”微信群还会不时响起提示音,果农发来了新的照片:金黄的枇杷、紫红的李子、粉嫩的蜜桃……一张张图片,见证着果园里的希望与成长。
“只要身体还硬朗,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如今,在果子生长的关键时节,李晓林的身影总会出现在果园里。他说,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金果子”挂满乡村枝头,让更多农户走上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