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重庆地名信息库/地名故事
“巴渝十二景”龙门皓月
日期:2021-07-20
字 号:

“龙门皓月”属古“巴渝十二景”之一。在南岸龙门浩新码头与老码头之间的江边,一石梁自水中凸出,随夏秋江水涨落而出没。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至1162年)在石梁断处两旁刻有“龍門”二字,其断处形成浩口,为“龙门浩”之由来,隔江相对的“望龙门”也是因此而得名。龙门浩以石梁断处为界,上首为“上浩”,下首为“下浩”,石梁顺势耸立江中,形成内河、外河、内河众称“内浩”。

原老码头处曾刻有“龍門皓月”石碑一块,以志龙门皓月之景。其上端有一大碛,昔称“黄鱼岭”,现名“鸡翅膀”。这里水势急流,暗礁繁多,常有木船过此遇险,船工多用卵石砌塔于梁,作为航标。俗传“三塔不见面,一塔水中间”,其中一塔既指此。

“龙门皓月”一景,史传有二。一说:江里有一巨石,缝中而断,其形如门,原在石头上各刻有“龙门”二字;古时候的重庆人把小港称为“浩”,所以,龙门以内的江水就叫“龙门浩”;江水流入龙门时,清澈幽亮的浩湾,便如王尔鉴所说:“水脉横涌浩心,回旋圆转,其形如月。”;一说:旧时江边有石梁,形如卧龙,斜切江水形成港湾,俗称龙门浩。每当洪水退去,浩内水清浪静,浩外波涛汹涌。皓月当空之夜,浩内水面上洒满了闪耀的金光,加上银星万点,浩湾星月如画,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江天月影,上下辉耀,人们泛舟龙门浩,仿佛漫游广寒宫。古人有诗咏赞:“鬼斧辟开山四面,天风吹到月盈轮。探来沧海骊龙顶,挂向涂山字水滨。高并一双峰似柱,平铺四面水如银。连鳌海上归来客,独立烟波迥绝尘”。堪称龙门皓月的缩影。而今“龍门”石刻已无存,皓月依然月月圆。   

当然,这“月亮”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的一个圆月朗照的中秋之夜,有两条神龙一起出游,游至这里时,不料一龙被卡在了石缝中间,挣扎一番,仍然无济于事。于是,另外一龙便用尾巴拼命的铲石头,被困之龙才得以解救。而被龙尾铲过的地方,就形成了一个看似“龙门”的缺口。以后,每个月圆之夜,不仅可以看到“龙门”内的一轮明月,还可以看到“龙门”外,那波光粼粼的江面月色。

那么,这龙门石有什么不同凡响的地方呢?且看周开丰的《龙门》诗是怎样解说的,诗曰:“水元龙所宅,郁肆此其门。风涛回地轴,云雨达天阍。”

对龙门浩月,王尔鉴有诗题咏:

石破天开处,龙行俨禹门。

魄宁生月窟,月自耀云根。

雪浪盘今古,冰轮变晓昏。

临风登彼岸,涂后有遗村。

周开丰也诗附和:

水亦岷江派,山仍夏后村。

何缘邀月影,别自映云根。

秋扫黄鱼脊,波回玉兔魂。

神功遗迹杳,此地问真源。

张九镒也没闲着,亦题《龙门浩月》一首,诗曰:

石扇划地轴,一涧流淙淙。

谁将青玉镜,挂在苍鳞龙。

俯看波上下,波静景相从,

举头问清影,银蟾隔几重。

以上诸诗,对“龙门浩月”的写意,足见这灵光魂辉的“月”境,是何等的绝妙,将别趣于它景的“龙门浩月”,描绘得出神入化。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此景特别受人追捧。夏秋是涨水季节,“龙门”被淹,故冬春可观赏此景。可惜现在因三峡水库水位提高,此景已没了往日的“月光”,人们无缘目睹它的尊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