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后康委员:
您在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大对民营养老机构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议》(第0610号)收悉。经与市卫生健康委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养老工作的重要精神,为我国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基本遵循。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坚持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发展原则,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格局。
一、我市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一)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2017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编制《重庆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出台《重庆市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老有所养专项行动方案”和《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制定《重庆市社区养老服务“千百工程”实施方案》,从规划统筹、体系建设、政策优化、市场培育和行业监管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二)激励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目前,我市对社会办养老机构按床位数发放一次性建设补贴(10000元或5000元两个标准),部分区县还实行运营补贴政策(按护理程度不同给予50元~400元/人),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和水、电、气、有线电视安装优惠措施,全面放开养老服务收费标准,统一实行市场自主定价。
(三)夯实居家养老供给基础。实施社区养老服务“千百工程”,2018年—2020年,全市计划新增1000所社区养老服务站和100所市级示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不断丰富养老服务项目,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关怀、短期照料、长期护理、日间托养等服务,逐步满足社区居家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市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每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给予20万元建设补贴,对市级示范中心给予平均每个200万元建设补助,部分区县还对每个站点给予5~20万元的运营补贴。同时,为保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健康持续发展,明确提出市级示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部由社会力量运营。
(四)持续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成立重庆市养老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市民政局分管养老工作的副局长担任主任委员,统一负责标准化建设规划制定、标准起草、标准执行评估等工作。加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宣贯实施,举办全市养老服务标准化和风险防控培训班,提高全市养老机构建标准、知标准、用标准的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目前已颁布《社区养老服务规范》等5项地方标准,《养老机构介助老人服务规范》等4项地方标准正在按照计划推进,全市养老服务领域标准化建设成果初步显现。
(五)增强医疗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型机构,鼓励民营医院转型开展养老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社区老年照料机构内设的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医疗机构纳入医疗保险定点服务机构并按协议管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发展,增强医养服务供给。目前,全市提供养老照护和长期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33家,护理院(站)26家,康复医院15家。全市举办或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达80所,以不同形式提供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比例达到72%,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协议合作签约达744对。
(六)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健康委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满足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护理需求,降低老年人的消费成本,增强养老机构的经济效益,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发展。目前,巴南、大渡口、垫江、石柱等区县正在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
(七)购买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我市已连续两年为全市养老机构购买了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该保险极大地降低了养老机构的运营风险,维护了入住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为我市养老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018年,全市新增社会办养老机构48家,新增养老床位7000余张,社会资本投资养老领域持续增大,养老服务供给快速增加。虽然我市养老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我市快速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正如周委员在建议中提到的,养老机构仍然存在风险大、盈利难、医养结合发展不充分等问题。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重点推进的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健全完善扶持政策。制定养老服务设施基准地价,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土地指标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社区配套用房建设范围,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和交付规则。探索养老机构贷款贴息制度,全面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和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奖补措施,分类别分层次给予运营奖补资金。
(二)实施养老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以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为目标,以突出问题为导向,建立以质量和效益为抓手的养老服务质量发展机制。加强养老机构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实施养老机构能力提升工程,提升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安全管理等管理服务水平;实施养老护理员素质提升工程,培育专业化服务队伍,增强居家上门服务质量。促进国际交流合作,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开展教育培训、服务营管、产品共享等国际交流合作,吸引国际养老集团在重庆落地发展,带动全市养老服务国际化发展。
(三)实施医养融合发展行动。依托基层卫生和养老服务机构,推动落实家庭签约医生和家庭病床制度,提供居家上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构建医养机构联合体,支持养老机构建立老年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医疗机构,放开公办医疗机构事业法人登记限制,鼓励二级以下医院转型发展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促进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互联互通。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失能老人护理院。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转型为老年护理院,社会办老年护理院放宽大型设备配置限制,鼓励社会办老年护理院与公立医院建立医联体。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以中医药健康养生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针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病种多、病员流动性小、就医频次高等特点,建立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保专项支持制度。
重庆市民政局
2019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