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靓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建议》(第0696号)收悉。经与市教委、市公安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团市委、市妇联研究办理,提出的工作建议全部采纳。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儿童的健康成长视为民族复兴和国家未来的重要基石,多次强调,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乎民族的延续、事业的传承,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将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市民政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困境儿童保障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秉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统筹推进兜底保障与精准关爱相结合、物质帮扶与心理疏导相统一的工作体系,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
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受区域发展不均衡、基层服务力量薄弱等客观因素制约,当前我市在监护责任落实、心理健康服务、关爱阵地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亟待补齐的短板。您提出建立协商合作平台、完善信息共享公开制度、优化儿童生活服务事项、家庭监护指导等建议,既精准切中当前工作的薄弱环节,又前瞻性把握了新时代儿童关爱事业的发展方向。这些具有高度针对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为我们破解工作瓶颈提供了重要思路,我们将进行认真研究,充分吸纳。
一、关于建立协商合作平台事项
您提出市民政局联合教育、公安、司法、卫生健康、医疗保障、妇联、共青团等相关部门,以及各区县、镇街、社区建立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合作平台的建议非常好,对凝聚部门合力,整合信息资源,推动形成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局正积极联合教育、公安、司法、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相关部门,以及各区县、镇街、社区构建协同机制。2024年,根据市委改革办、市大数据发展局关于数字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联合开发了“莎姐守未在线”应用系统平台。该平台构建了包括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儿童在风险综合感知预警、成长风险防控资源优化匹配、成长风险防范化解、监督评价等贯穿儿童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中全流程的4个多跨场景,整合了民政、教育、公安、司法、医保、卫健、人社、残联、妇联等26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36个部门业务系统,实现了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运作,形成了儿童关爱保护和犯罪预防的闭环管理体系。
目前,“莎姐守未在线”应用系统平台已完成初步开发,并在开州区进行试点应用,预计到2025年9月实现全市域贯通运行。平台正式投用后,将通过“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程”的数字化治理模式,为全市30余万名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建立动态电子档案,形成“主动发现-智能研判-协同处置-跟踪问效”的完整工作闭环,切实提升儿童关爱保护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二、关于完善信息共享公开制度事项
您提出优化儿童信息共享机制,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儿童隐私保护的建议,也是我们正在努力推进的工作。目前,我们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信息共享机制。指导各级民政部门会同教育、公安、卫生健康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工作机制,依托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及“莎姐守未在线”应用系统平台,定期开展数据交换与比对分析,及时采集、录入、比对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教育信息、监护状况等,确保困境儿童与留守儿童的相关信息全流程精细管理。二是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今年,民政部等18部委联合印发《困境儿童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办法》,我局联合市委宣传部等多部门就贯彻落实困境儿童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办法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下一步,我局将督促指导区县民政部门在组织实施社会救助、慈善帮扶、关爱服务时,依法保护儿童信息,提高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有关社会组织、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等密切接触儿童的工作人员,提升信息保护意识;配合卫生健康部门监督指导医疗卫生机构、有关行业组织等依法保护患病或者遭受性侵害、暴力伤害等就医的儿童个人信息,确保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安全。三是强化基层督促指导。建立健全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个人信息管理工作的检查机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全面掌握基层在信息采集、录入、使用和保护等环节的实际落实情况。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并跟踪督办,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同时,我们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其信息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推动儿童信息保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运行。
三、关于优化儿童生活服务事项
您提到要优化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服务事项,丰富他们文化生活,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关爱服务的便捷度和精准度,这也是民政部门职责所在。目前,我们保障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生活服务事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保生活。全面落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大幅提升基本生活兜底保障水平,去年9月起,集中供养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增加220元,分别达到1825元、1625元,同比分别增长13.7%、15.7%,今年1-6月共向1.3万余名困境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1.27亿元。二是保教育。联合市教委出台加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教育保障政策文件,实现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教育保障和教育资助全覆盖,享受助学金、减免学费和住宿费等政策待遇;对符合条件的孤儿每人每学年资助1万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人每学年资助0.8万元,目前享受助学资助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分别为1057人、1247人。三是保就医。协助市医保局将全市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合作医疗保险参照孤儿资助标准按一档全额标准给予资助,同等享受医疗救助报销比例,对符合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结核病儿童提供免费治疗。持续做好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服务,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惠民济困保”等项目,增强其抵御风险能力。推动各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下乡活动,帮助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掌握急救等基本卫生常识。四是保住房。健全孤儿住房保障制度,对符合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的孤儿家庭或成年后孤儿,应优先安排配租、配售;对儿童福利机构孤儿成年后实行集中供养安置和社会化安置,并对社会化安置孤儿按照15万元/人的标准安排一次性补助资金,用于安置后五年内住房租赁、装修、维护、税费等与房屋有关的支出及生活必需品添置。去年共安置机构成年孤儿12人,发放社会化安置成年孤儿补助资金180万元。五是加强心理健康关爱。联合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等单位印发《重庆市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实施“童心相伴”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民生实事,为全市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及监护人开展心理健康团辅,对有需求的儿童提供个案服务。“童心相伴”项目入选重庆市社会民生领域2024年改革发展最佳实践案例推荐名单,被纳入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典型经验、民政部简报推广。六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为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针对性提供阅读指导、运动游戏、精神陪伴等服务,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流动少年宫”进农村学校、社区开展主题活动,鼓励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积极参加“书香润万家”家庭阅读大赛、“自然笔记大赛”和“读立未来”青少年阅读大赛。依托“渝好空间”“童心港湾”“阳光驿站”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开展劳动体验、环境保护等各类社团活动、兴趣小组、课外活动实践时,积极动员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参与,不断充实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针对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关爱服务的便捷度和精准度的建议,目前,我局正谋划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申请事项纳入“渝悦·救助通”数字化改革高效办成一件事联办事项,改革后对象可随时随地“掌上办”提交救助申请,全程网办可追溯,救助事项办结后,形成一张困境儿童高效联办幸福清单。
四、关于加强对家长和监护人的引导帮助事项
您提到要加强家长及监护人政策宣贯、家庭教育指导及心理支持服务,健全监护职责履行监管机制的建议,既是社会关切的焦点,更是我们工作中亟待突破的难题。目前,我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加强政策宣传。通过“民政政策宣传月”、政策宣讲进村(居)等宣传活动,印发儿童福利政策小册子,做好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宣讲解读,提高群众对政策知晓度。督促区县民政部门指导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网格员等基层力量,在日常工作中,定期入户走访,向群众进行政策宣传。建立健全儿童福利工作分级培训机制,市级每年举办儿童福利业务培训,对区县民政部门儿童福利科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区县民政部门对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师资培训,乡镇(街道)负责村(居)儿童主任培训,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每年至少轮训一次,持续提升基层儿童福利工作者业务能力水平。二是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市政府妇儿工委建立重庆市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协调机制,会同市委网信办、市妇联等部门印发《重庆市城乡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实施《重庆市监护困境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办法(试行)》,健全家庭监护监督、家庭教育指导、监护能力评估等制度。三是强化监护监督。督促区县民政部门指导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加强走访排查,增加探访频次,及时了解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监护和生活状况。加强留守儿童委托照护情况监督,指导签订留守儿童委托照护协议,引导儿童父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对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联合村(居)民委员会、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及时予以劝诫、制止;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配合公安等有关机关依法追究责任。四是加强家庭指导。利用外出务工父母返乡等时节,开设教育专题讲座、安全教育课堂、开展安全知识讲座等,组织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父母学习儿童教育、侵害预防和保护的相关知识,优化儿童的监护环境。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妇联、学校等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家庭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五是落实兜底监护。持续加强区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儿童福利机构提质增效,对突发紧急情况,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的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指导区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依法履行临时监护职责;对父母无监护能力且无其他人可以担任监护人的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指导儿童福利机构依法履行长期监护职责。并鼓励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区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发挥场地、资源等优势,为有需要的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及家庭提供日间照料、早期干预、家庭教育指导等社会化服务。
针对您提出健全监管机制,对于拒不配合签订责任书、接受后续监管的家长和监护人,可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约束的建议,我们将加强与公安、司法等部门协同配合,对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依法追究责任。同时,今年我局统筹资金400万元,在全市九龙坡区等12个区县开展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试点,鼓励区县探索建立监护人信用评价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力争破解监护缺位、监护不力难题。
感谢您对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儿童关爱保护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结合您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作,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全市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此答复函已经阚吉林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场景进行评价。
重庆市民政局
2025年6月26日
联 系 人:胡显银
联系电话:023-89188036
邮政编码: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