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康琼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第1130号)收悉。经与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工作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健全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养老服务连续2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8个区县获得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我市多次在全国会议上交流发言。
一是完善高站位全要素的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确立三级网络建设“1+5+N”制度体系,编制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规划,出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5个综合文件以及20余个配套文件。规定市和区县福彩公益金养老服务占比达到60%、80%以上。养老服务工作连续5年纳入市级重点民生实事,连续4年纳入区县党政“一把手”绩效考核,连续2年纳入“885”党建统领目标管理,市委常委会每季度进行赛马比拼。
二是打造全覆盖高质量的服务网络。按照“一区县一场所、一街镇一中心、一村社一站点”布局要求,建成区县失能特困集中照护中心52个,街镇养老服务中心955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2871个、农村养老互助点近8000个。探索“机构建中心带站点进家庭”社会化运营模式,支持大型民营养老服务企业参与公建民营改革,承接街镇中心、社区站点连锁化运营,发展居家上门服务,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率超过90%。聚焦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刚需照护服务,建设养老床位23.7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突破60%,床位利用率达到5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建设家庭养老床位5000余张,适老化改造3.9万户。开展全域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加快建设“渝悦养老”应用平台,打造高龄津贴免申即享等实用实战成果,年服务超过300万人次。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在12所高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在10所院校进行定向培养,三年吸引3120名大学生进入养老服务领域。
三是提供家门口更贴心的养老服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强调,鼓励社区食堂可持续发展。市委深改委将探索老年食堂可持续运营机制纳入重大改革项目,建立供需适配、成本分担、多元参与、规范监管四项机制,因地制宜建设老年食堂1695个,年服务老年人240余万人次,85%基本实现盈亏平衡。开展100家社区医养中心建设试点,完善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协作、居家医养4种服务模式,新增医养结合床位2515张,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率达67%。构筑多层次、立体化社区老年大学办学网络,全市社区老年大学达到131个,年均服务50余万人次。探索养老与慈善协同,通过政府购买、慈善捐赠、市场服务,打造固定助浴点597个,开通“助浴快车”10列,年惠及老年人10万人次。探索养老与物业、家政联动,丰富24小时热线电话、微信公众号、APP等助洁途径,年服务老年人40余万人次。
二、有关工作开展
一是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出台《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形成具有重庆特色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探索依托“渝悦养老”应用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发展指标体系,对各区县进行差异化评估。加强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指导,推行社会化专业运营,推行“机构建中心带站点进家庭”社会化运营模式,支持大型民营养老服务企业参与公建民营改革,承接街镇中心、社区站点连锁化运营,发展居家上门服务。在农村地区推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深度挖掘农村养老服务资源,加力探索建立“互助+流动”“时间储蓄”“养老互助会”“邻里互助”等多元协同的互助养老机制,开展集中助餐、流动助医、定点助乐、智慧助急、上门助养等服务。
二是政府赋能市场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老年助餐,探索老年食堂可持续运营机制改革,建立供需适配、成本分担、多元参与、规范监管四项机制。针对老年人及时就近就医痛点,开展社区医养中心建设试点。探索养老与慈善协同,通过政府购买、慈善捐赠、市场服务,加强老年人助浴供给。试点探索“物业+养老”“金融+养老”等模式,目前正在与人行重庆市分行探索谋划支付领域适老化、养老机构经营流水信用贷款等。
三是部门合力推动发展。配合市发展改革委实施“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成功申报35个,建成床位4745张,带动投入30009万元。支持国有经济参与普惠养老,已支持73家,建成床位7424张,投资规模达81182万元。支持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出台《关于明确公办养老服务设施公建民营有关事宜的通知》(渝民〔2021〕208号),公建民营571家公办机构。
四是搭建“渝悦养老”应用平台。依托平台一期建设,加强与人力社保、卫生健康、医保、残联、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进行业务数据共享,积极构建养老服务专题库,目前正在完善数据规范。探索引进与政务服务相对独立的养老服务促消费平台,促进家庭养老床位、居家适老化、养老机构入住、老年助餐等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方便养老服务供需对接。
五是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全市技工院校针对护理员、心理咨询员、康复保健师、养老机构管理者等职业开设专业点65个,在校生9881人,高级工及预备技师人才储备5727人。将医疗辅助护理、护理病人、照料老年人列为非常紧缺职业(工种),加大养老护理员、健康照护师等职业(工种)培训力度。目前,全市450余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开设养老服务相关培训项目。2024年,全市开展养老服务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25万人次。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商务委、市民政局等部门共同努力,每年开展健康养老暨生物医药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涵盖养老护理员、保健按摩师、家政服务员等项目,辐射带动技能人才近万人。市人力社保局牵头开发了照料老年人、康复调理、医疗辅助护理等专项职业能力,对合格者颁发专项职业能力证书。2024年,2.6万人次考取养老服务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六是完善长期护理保障体系。加快落地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我市作为全国首批15个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之一,按照“先试点、后推开,先职工、后居民”的原则,逐步全市推开,2022年1月1日起全市所有区县职工医保参保人均可参保,2024年3月1日起待遇享受范围从重度失能人员扩大到中度及以上失能人员,正在研究居民医保参保人纳入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截至2024年底,全市长期护理保险参保约800万人,累计享受待遇近6万人;定点护理机构657家,护理人员1.14万人;定点评估机构122家,评估人员4988人。
七是高等教育深耕养老领域发展。定期开展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按年度更新发布《高职院校新专业设置指南》。根据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才供需情况,持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布局,将居家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纳入专业设置目录,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开设。截至目前,重庆市中职开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护理、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康复技术等相关专业办学点13个,高等学校开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健康管理、护理等相关专业办学点94个。居家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在校生人数达4万余人。紧密对接居家养老服务的有关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鼓励校企共同开发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和教材,近三年,全市职业院校开设的《老年社会工作》《老年人康乐活动组织与实施》《基础护理技术》《老年护理基础理论与技能》等7门课程和教材获得市级、国家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或国家规划教材等奖项,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积极推动职业院校与居家养老服务相关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多元化人才培养,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校企合作内容。鼓励校企共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切实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居家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目前已推动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市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等院校与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等机构共建智慧康养现代产业学院2个。
八是加快推动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紧扣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构建“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协作、居家医养”4种服务模式。目前,全市建成“医办养”机构83家、“养办医”机构68家、医养嵌入式合作机构17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合作签约2218对,医疗机构每年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约28万人次。建成区县域医养联盟5个,指导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作发展,提升区县域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探索开展社区医养中心建设,发挥医疗机构医疗、康复、护理的优势,重点服务社区的失能失智老年人,解决“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急难愁盼问题。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医养中心20个。依托山水生态资源、立体气候资源、丰富温泉资源、中医药资源和优质医疗资源,以“一核四带”为空间载体,优化整合资源,以疗养、康复、旅游、度假为主要发展方向,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联合民政部门建立医养结合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联合文化旅游、林业等部门,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路线,建成石柱黄连、酉阳青蒿等多个国家GAP基地,创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4个、市级森林康养基地13家,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三、下一步工作
(一)探索现代社区医养服务新模式。推动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同址或临近建设,补足农村医养结合服务短板。按照“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相关要求,统筹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一体化建设,打造“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双向转诊、急诊急救、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整合型服务模式。
(二)推进医养服务数字化。建设数字医养应用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提供上门医疗、护理、康复、医养结合机构入住办理、安宁疗护等服务。推动“老年健康服务一件事”数字应用上线,为老年人提供“线上预约+线下服务”的便捷健康管理服务。贯通“数字医养”“渝悦养老”数字应用,打造15分钟便捷医养结合服务圈。
(三)推进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深化“机构建中心带站点进家庭”运营模式,优化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嵌入式机构完善日托服务功能。持续完善“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区老年教育学习网络,鼓励各区县依托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老年教育设施,支持各类有条件的学校举办老年大学(学校)参与老年教育。试点推行老年人能力评估,摸清群众实际需求,促进供需精准对接。
(四)打造十五分钟便民养老服务城市。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网络融通机制,完善区县、街镇、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以点带面推进普惠养老社区建设,重点实施“十百千”三年计划,引进和培育大型企业和国有平台进行一体化运营管理养老服务机构,形成10大全国知名养老服务企业落地重庆、100个街镇养老服务中心示范引领、1000个社区(村)养老服务站点标准服务的生动发展局面,探索形成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养老服务新路子。
(五)加快推动居家适老化促消费。积极推动落实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焕新”补贴政策,打造居家适老化改造体验示范场所,推动更多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商家参与。
(六)深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积极研究居民医保参保人纳入长期护理保险保障方位,实现全民覆盖。
此答复函已经阚吉林书记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场景进行评价,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民政局
2025年5月8日
联 系 人:周智渊
联系电话:023-88563098
邮政编码: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