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夯实民生保障、做好社会救助,北碚区从平台、制度、基础设施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将社会救助一体化信息系统向村居一级延伸,重点关注贫困家庭失能人员和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社会救助工作亮点纷呈,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好评。去年,北碚区为20余万人次困难群众提供了民政救助,累计发放低保救助金4660万元、其他社会救助金3900余万元,建成并投用主城区首家贫困家庭失能人员集中照护中心,成为我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试点区县。
将一体化信息系统向村居延伸。家住金刀峡镇胜天湖村的村民王承春今年50余岁,平日靠着每年2000多元土地流转金和打零工,日子尚且平稳。然而,2018年,他不慎将小腿摔骨折,失去了日常劳动带来的收入,生活陷入困境。为此,王承春向村里反映了自身情况。“以往村里其他人申请救助的时候都要去镇上跑一趟,但是我行动不方便,就直接联系了村上干部,看能不能想想办法,没想到当场就做好了登记。”王承春说,“没几天工作人员就上门核实情况,帮我完成了低保申请,隔月就批下来了,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从反映困难到入户佐证、完成申请,王承春仅用了数天。能有如此速度,不得不归功于北碚区近年来建立的社会救助一体化信息系统。据了解,该系统集中了北碚区19个社会救助成员单位,几乎涵盖了全区除企业和社会组织之外的所有救助资源,实现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为群众提供了极大便利。尤其是自去年以来北碚区全面升级,将该系统延伸到村(居)一级,真正将救助政策送进了困难群众的家门。当前,北碚区的新升级系统已在4个街镇37个村社区进行试运行,待系统运行成熟后将在全区17个街镇推广使用。目前试点村居已累计登记救助信息203条,办结137条,北碚区救助效率和精准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时能查询,全程可追溯。在北碚区,便利、快捷、全程可追溯的社会救助一体化信息系统让辖区成千上万名群众受益。因病卧床却“随时随地知晓办理进度”的胡蓉也是其中之一。家住蔡家岗街道汪家堡社区的胡蓉一家六口,平日老伴和儿子忙着打工,儿媳妇带两个孩子,自己就做做零工、照顾家庭,可病来如山倒,大额的医疗费用让日子过得紧张起来。“住院治疗的费用每天都在增加,不知道申请的民政临时救助究竟如何,一开始心理压力非常大。”胡蓉说,“自从完成登记后,系统定时给我发短信,每个流程写得清清楚楚,让我彻底放下心来。”申报救助流程进行到了哪一步、负责单位是哪一个,通过实时发送来的手机短信,一目了然,胡蓉最终获得3万元救助金,缓解了因病导致的家庭困境。让救助流程更加规范、救助留痕更加清晰,这是北碚区今年升级社会救助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初衷和目的。目前,北碚区居民可通过电脑输入网址或手机扫描二维码,随时链接救助一体化信息系统,在线自由查询各项事宜。“如今的系统全程可追溯,填补了以往群众提出申请、收集救助佐证资料这一段时间的步骤空白,让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在阳光下运行。”北碚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北碚区将加快扩大该系统运行范围,让更多村居一级居民享受便捷服务。
关注特殊群体,呵护儿童成长。“社会救助工作是建立在社会基本保障基础上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我们从制度、平台、措施等多方面入手,以人为本、全力以赴,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据北碚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从顶层设计和实际落实上抓好社会救助一体化信息系统,北碚区还有针对性的为贫困家庭失能人员、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救助服务。去年,北碚区建成投运了主城区首家贫困家庭失能人员集中照护中心,为贫困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必要的照料服务,以释放失能人员家庭劳动力,助力脱贫攻坚。
同时,北碚区成为我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试点区县,建立投用了北碚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主要负责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遭受监护侵害、暂时无人监护等未成年人实行救助,承担临时监护责任;指导街道(镇)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协调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服务;协助公安机关打击拐卖未成年人等犯罪行为;协助司法部门依法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目前,该中心运行情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