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心聚力,汇集三股力量。突出党委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社会组织服务关爱作用,县上成立工作领导小组,10余个相关部门参与,“民生保障网”纳入“五网合一”运行,党组织“一把手”担任试点镇街村(社区)网格长,试点镇街每名党员固定联系5-10户困难群众,每月定期开展走访看望。试点镇街65名基层党员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救在身边”专项行动,开展救助政策宣讲17场次,走访困难群众1308人次。引入社工机构、志愿者协助开展关爱帮扶等救助工作,促进“兜得住”转向“兜得好”;引导爱心企业与150余名孤困儿童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通过市救助基金会“轻松筹”、“水滴筹”等第三方公益平台参与政府“救急、救难”,救助困难群众6人次,筹集解困资金33.5万元。
创新创制,构建三大机制。建立“救助三员”主动发现机制,建优配强社区救助指挥员、救助协理员、救助快递员的“救助三员”队伍,切实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建立“重点人群”监测预警机制,民政、医保、人社、残联等部门加强信息数据共享,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帮助办理社会救助。建立试点镇街放权赋能机制,将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审批权限下放至试点镇街,审批时限缩短至15个工作日;将临时救助3000元以下的审批权限下放至试点镇街,审批时限缩短至10个工作日。1-5月,全县新增城乡低保337户551人、特困供养40人;开展临时救助1992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491.45万元,全县社会救助员总数达到67人。
稳扎稳打,抓实三个步骤。按照试点推进、逐步推行、整体推广的步骤,在首批纳入4个镇街试点后,又新增1个乡村振兴重点镇作为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形成《垫江县“党建+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方案》,然后每月开展经验总结,并适时下放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审批确认权,逐步探索“零材料”救助申请,改革举措每试点成熟一项向其他乡镇推广一项,6月底前实现全县整体推进。
借力借智,搭好三个平台。用好用活社区治理网格平台、完善智慧救助综合平台、借力涉权事项监督平台,开展社会救助信息比对检测。试点工作开展以来,5个镇街通过监测预警实现主动主动救助1139人(其中:纳入低保230人,特困供养27人,临时救助836人,残疾人“两项补贴”226人);通过“救助三员”主动申报救助案件363件、解决困难群众反映问题89个,救助困难群众从“等客上门”彻底转变为了“主动上门”,社会救助更加及时、更加精准、更加高效、更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