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区县动态
九龙坡区“五社联动”构建基层多元共治体系
日期:2021-09-01
字 号:

“硬件+软件”两手抓,夯实社区综合治理根基。在建平台、强机制、优队伍上下功夫,统筹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一是加强阵地建设,搭建治理四梁八柱。编制《社区用房专项规划》、出台《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办法》《九龙坡区社区硬件标准化建设方案》等政策,规范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配置,建立“信息共享、事前协商、部门联动”三项机制。全区累计投入2500余万元,共新建和改扩建71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二是优化工作队伍,激活治理新鲜血液。建立“三岗二十一级”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和个人量化积分与职级晋升制度,出台《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实施办法》,打破现行粗放的补贴政策。严把“入口关”,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修订《关于规范社区工作者招聘工作的通知》,针对年龄和学历要求“一降一升”,促进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规范化。三是推进居民自治,培育治理毛细血管。实施物业小区“三微”治理行动计划,将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的物业小区,已在17个小区通过建立微组织,开展微公益,实现微治理,有效破解当前治理难题。实施社区更新工程试点,在全区选取10个社区作为试点,从理念、空间、路径、生态、队伍等5大方面对社区进行再造,着力消除当前社区行政化倾向,重构社区治理与服务模式,推动社区治理变革,打造社区居民生活共同体。

“基地+项目”两结合,推进专业力量参与治理。一手抓培育发展,一手抓作用发挥,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诚信自律、充满活力的社会治理发展格局。一是搭建一批承载平台。按照“1+N”孵化培育思路,打造区级社会组织综合服务中心,13个镇街社工站、111个社区社工室实现全覆盖,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正加快形成。在渝州路街道、九龙街道、石坪桥街道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总面积超过3200平方米,入驻和孵化社会组织25家。二是培育一批社会组织。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印发《关于加大“放管服”改革、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的七条措施》,创新社区社会组织备案方式。目前全区注册社会组织610家,镇街备案社区社会组织1446个,其中专业社工机构43家,排各区县首位。三是购买一批服务项目。出台规范性文件,健全运行机制,规范项目管理,统一评估标准,在全市率先实现由民政部门统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2021年,统筹民政、部门、镇街、社会力量多方资金1111万元,购买项目88个,资金体量全市第一,基本满足群众多元需求。

“社工+义工”双联动,带动居民群众参与治理。以人才培育为支撑,以项目运行为重点,推进常态化、品牌化服务、增强服务效能。一是加强社工与志愿者的培养和使用。实施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社会工作轮训专项计划,举办社工能力成长营,培养30名本土实务社工人才,加速打造本土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目前全区社工专业人才已达到2759人,持证1147人,位居全市前列;注册志愿者26.25万余人,开展服务项目2014个,“专业社工+全民义工”格局正在形成。二是创新社工与志愿者联动的工作项目。上线九龙坡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关爱帮扶分中心,以“社工+义工”为支撑,引导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参与“一对一帮扶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关爱”“四方结对帮扶”“99公益日”等特色志愿服务,每月开展不少于2次,着力推动志愿服务常态长效开展。

“线上+线下”齐发力,扶持社会资源参与治理。利用“互联网+慈善”造血助力“第三次分配”,增强社区共治功能。一是厚植慈善土壤。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倡导社会向上向善,精心组织参与腾讯“九九公益日”互联网募捐活动,募集资金1608.72万元,获腾讯配捐308万元,募捐金额位居主城第一,发动参与人次249.8万,位居全国第一。举办九龙坡区第一届慈善公益年会暨社会工作发展论坛,首次评选表彰7名九龙坡区慈善家。二是打造慈善品牌。与深圳壹基金合作,筹集100万元服务辖区1345名困境儿童。统筹利用慈善资金,区慈善会支出260万元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扶持社会服务项目化运作。联合华岩文教基金会在全区13个镇街成立“慈善纾困基金”,每镇街匹配10万元启动公益金,有效解决民政兜底保障政策“兜不了”的问题。三是设立公益基金。撬动资源,试点基层公益基金项目,开展社区自理自治,解决社区居民临时性、突发性困难。石坪桥街道“社区阳光基金”已开展社会工作服务500余人次,受益群众1万余人。九龙街道探索构建社区引导、居民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设立“居民自治金”“社区公益服务基金”,累计投入居民自治金400余万元,筹集社区公益服务基金107.5万元,购买项目36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