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北区在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中积极探索“1234”家庭养老床位模式,养老床位不离家,让老人居家安享幸福晚年。
“1”是明确“个性”服务对象
让养老“不离家”
打造“1+1+6”居家上门服务模式,构建1个家庭养老床位线上照护平台、1套家庭养老智能化适老化解决方案、6类“养医照护康社”专业化上门照护服务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依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将专业养老服务和基础医疗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庭和社区,实现老年人“养老不离家”,不断提升居家老年人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目前,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702张,开展居家上门服务19949次。
“2”是落实“双重”服务保障
让养老“养得起”
一是出台方案。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制定工作方案,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印发《重庆市江北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了服务对象、服务供给、服务标准、资金保障、质量监管等,给予每床不超过3000元/人的一次性建设补助,每床300元/月的服务补助。二是给予运营补贴。推进养老服务中心(站)运行常态化、服务专业化,给予运营补贴,对街镇养老服务中心20万元/个/年,社区(村)养老服务站和独立设置并运营的养老助餐服务点5万元/个/年。
“3”是实施“三化”服务措施
让养老“品质优”
一是抓好适老化改造。入户开展服务对象评估筛选,根据老年人的失能等级、居家环境和养老服务需求,制定“一人一策”服务方案,分类建档,采取“基础配置+自选配置”相结合方式,对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老年用品配备和远程监测等服务。二是抓好信息化。建设配套家庭养老床位,搭建完成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的江北区智慧养老平台,包含9大功能版块,已录入老年人档案数据129074条。三是抓好常态化关爱。常态化服务和紧急关爱相结合,根据每位老人的实际需求,按月开展居家上门服务,同时,配备智能物联设备、SOS紧急呼叫按钮,紧急情况分级响应,确保关爱暖人心、应急不断档。
“4”是开展“四项”服务监管
让养老“更安全”
一是开展绩效考核。出台《江北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将居家上门服务纳入养老服务中心(站)运营绩效考核目标。二是开展服务全过程记录。通过智慧平台查阅老年人的能力评估报告、安装设备清单、查看物联网内设备状态、处理老年人需求信息,利用视频、语音对上门服务质量进行全过程记录。三是开展服务质量监督。聘请第三方机构采用电话回访和随机上门拜访的方式进行满意度跟踪,了解老年人的实际体验感受,并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四是开展效果评估。对项目进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估,定期不定期报告项目推进情况、资金使用和结余等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