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区县动态
永川:社会救助实现“一门、一网、一次”办
日期:2023-04-26
字 号:

    永川区通过“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将分散在16个部门、57项助困项目的“单个社会救助事项”集成为群众视角的“社会救助一件事”,畅通了“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跨地域、跨层级”的协同审批服务,形成了“主动发现、综合评估、快速施救、跟踪转介、动态监测”的救助闭环模式,实现群众申请社会救助各类事项业务环节减少约40%,各类证明材料精简约50%。


建立协同机制 打破“部门壁垒”

    针对社会救助“条块分割机制”难题,从机制构建、资源统筹、效能提升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一是印发综合改革工作方案。将社会救助纳入区委深改组11项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制定《永川区“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实施方案》。二是建立两级联席会议制度。区级层面,建立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为召集人,区政府办公室、区民政局等16家单位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镇街层面,建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召集人,分管民政工作的领导为第二召集人,社会事务办、财政办等内设机构为成员的社会救助综合改革统筹协调机制。三是设立三级救助服务窗口。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开设“无差别”综合窗口,综合受理群众救助申请;整合人力社保、民政、乡村振兴等单位的社会救助职能,设立镇街社会救助服务窗口;整合民政社保、卫健妇幼岗位的社会救助职能,设立村(居)社会救助服务窗口。全区共设立窗口287个,覆盖23个镇街、263个村居。


形成三级联动 打通“业务堵点”

    形成“T”字型社会救助服务网,横向贯通全区涉及社会救助政策的部门,纵向链接区、镇街、村(居)三级,串联起全区729名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打造“线上多端办理,线下一窗受理”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联办模式。在移动端开通“永川社会救助”微信公众号,在“渝快办”永川专区开设申报入口,通过“关爱码”小程序为群众提供“指尖办”救助服务。

    推进社会救助“一件事一次办”工作下移,依托线下三级救助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就近办”救助服务。群众通过线上或者窗口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将信息推送第三方机构,第三方机构深入群众家庭,以家庭收支状况、家庭成员健康及就业状况、家庭生活环境、家庭自救能力评估等7个维度、81项指标作为调查评估指数,客观公正得出3种评估结论(正常家庭、边缘家庭、困难家庭),并提出3类处理意见(不予救助、社工服务并动态监测、纳入救助),有效解决核查不精准等问题。


依托智能平台 破解“数据孤岛”

    通过“线上信息汇集+线下定期监测”,依托社会救助数据库沉淀数据1000万条。按照政策条件和大数据交叉比对,按月计算生成社会救助智能台账,反馈各级社会救助经办机构调查复核,防止出现“漏救错救”现象。改革以来,实现协同救助7.8万人/户次,智能预警筛查疑似“漏救错救”信息32495条,核实处理后主动救助11393人次,及时核减或取消救助7224人次,社会救助精准度大幅提升。原57个需进行审核审批的助困项目,优化为19个项目需进行审核审批,其它38个项目通过平台共享身份信息,审批时间大幅缩短。


创新发现主体 突破“地域限制”

    依托村(居)建立民政社保员、小组长、网格员及楼栋长+医生、服务热线、警察等“3+N”信息员队员,制定信息员主动发现制度,及时提供救助咨询、申报、帮扶等措施。通过微信公众号、移动小程序、“渝快办”等便捷载体,提供“救在永川、码上救助、我要救助”服务,有效解决困难群众申请救助“摸不着头绪、找不到门路”的问题。


全程责任可溯 弱化“层级边界”

    协同救助信息平台全程“留痕”“全程可追溯”,通过线上提醒、线下督办等形式,“倒逼”各级社会救助经办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解决了选择性、随意性救助和办理效率低下等救助不及时问题。救助办理过程中,系统自动将办理进度通过短信实时反馈申请人,让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更及时、更高效,有效解决救助办理过程中因信息不畅而导致矛盾纠纷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