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县现有特困人员5010人,其中全自理3805人、全失能410人、半失能1205人。近年来,奉节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积极探索“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医院承接、社会参与”的新路子,创新建立“政府+医院+社会”护理服务模式,破解特困人员住院护理难题。
制定“专项性”保障
让特困人员安心
一是定向推出“政策包”。整合民政、医保、卫健、保险等行业政策,“握指成拳”制定“3+1”特惠政策包,确保政策不断档、不留白。印发《奉节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特困人员住院医疗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畅通“政府预算+慈善基金”筹资渠道,积极争取县政府100万元/年配套经费,设立“特困人员住院护理基金”,广泛动员爱心人士慈善捐款,不断做大“资金池”。
二是就近划定“服务区”。根据全县特困供养人员数量、行政区划地理分布、医疗机构技术条件等状况,按照“就近划片定点”原则,确定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鱼复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等12所县内医疗机构为特困人员住院护理服务定点单位,负责提供失能特困人员住院期间护理服务。同时,明确具备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员可到县域内任何医疗机构就诊。
三是严格落实“责任制”。本着体现公办医疗机构公益属性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原则,县民政局与12所定点医疗机构分别签订《特困供养人员住院医疗护理合作协议》,实行经费包干、一年一签。同时,明确服务内容、服务范围、管理责任、服务费用,规定由医疗机构全权承接特困人员住院期间的护理服务和监督管理工作。
实施“精准化”医护
让特困人员放心
一是住院转院—“就近就便”。坚持“就近就便”原则,简化特困人员入院申报程序,明确将特困人员住院就医申请、转诊手续作为医疗机构结算费用和实施救助的必备要件。经乡镇(街道)同意后,按照乡镇(街道)、县级、市级的顺序,依次逐级转院转诊。
二是医疗护理—“三专并举”。建立“专人专区专责”机制,要求各定点医院明确专门的分管院领导和业务科室负责特困人员住院护理工作,在各定点医院设立“特困人员住院专区”,将住院特困人员集中在一个区域,便于科学安排护理人员,节约护理成本。同时,各定点医院站在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度,以“打捆式”方式低价购买专业服务,与第三方护理机构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建立护理服务退出制度,严格把控服务质量。
三是费用结算—“先诊后付”。按照特困供养人员住院治疗“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将特困人员住院费用分为“政策报销+个人垫付”两部分,通过政策报销救助后,剩余自付部分费用由医疗机构结算垫付。同时,医疗机构每半年汇总统计垫付资金情况并报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直接拨付至医疗机构。
推行“多维度”服务
让特困人员舒心
一是打造“分级”陪护服务。综合特困人员疾病类型、失能状况、护理需求、病房分布和护理成本等因素,各医疗机构“因人施策”形成多种护理方案。同时,引入社会组织、社工机构,根据护理等级及个人需求,分别对特困人员提供不同时长的生活照料、卫生保洁、心理慰藉等多元服务。其中,对病情特别严重的特困人员,经审批可转院到市级医院治疗,县民政局聘请人员或动员其近亲属进行住院陪护服务。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县共开展住院护理服务3000余人次,累计服务超1万余次。
二是实施“分层”质量考评。各定点医疗机构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建立日常考核制度,及时结算护理费用。同时,建立全县特困人员住院护理服务质量考评监管机制,以特困人员满意度为主要评价考核指标,采取电话抽查、实地探访等方式,实时动态掌握特困人员病情康复、护理评价、服务需求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三是开展“分类”服务培训。通过“线上+线下”模式,每年组织开展失能照护免费公益培训,并定期督促服务承接机构对护理人员开展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持续提升专业陪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