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创新发展智慧救助模式,以全面推进“救助通”试点项目为牵引,有效串联各类社会救助系统平台,破解社会救助“申请难、申请复杂”难题,让困难群众享受“零距离”的社会救助服务,使社会救助工作更加“亲民化、便民化、利民化”,把民生保障网织得更密更牢。
核心内容及具体举措
加强领导,推动“智慧救助”改革创新。将“智慧救助”纳入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重要内容,加快推动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统筹发展“一门受理、一网通办、一事联办、精准救助”, 让群众少跑一趟路、少推一扇门、少走一道程序。
精心组织,夯实“救助通”项目试点基础。加大“救助通”项目资金投入力度,持续拓展系统软件功能,为各街道配备终端机11台、移动平板电脑11台。研究论证电子授权合法性、安全性及实施办法,推动纸质授权向全面电子化授权转变。制作宣传视频进行媒体投放,印刷海报、宣传册、宣传小礼品5万余份,不断扩大“救助通”的知晓度。
强化基层力量,打造“专业化”社会救助队伍。11个街道成立社会救助工作站,按照“1名低保对象不低于25元”的标准配备工作经费,建立“一窗通办”机制,统一办理“8+N”项社会救助业务。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每年投入1300余万元,在11个街道和79个社区配备专职社会救助工作人员221名。
优化救助流程,推进“便民化”申请办理。开通线上微信小程序和线下窗口智能终端两种渠道,由单一的线下模式转变为线上线下“一口进”,将低保和特困申请流程由原来的7个流程,缩短为3个流程,办理时间由原来的30个工作日缩短至20个工作日,最快10个工作日办结。
打通平台壁垒,畅通“共享化”数据流转。以“救助通”为牵引,对接“一门受理、协同救助”综合平台、低收入人口信息库、动态监测平台、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系统,在签署核对授权书、制定业务表单、家庭信息采集、确定具体数据项等方面,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库,实行一个渠道办理、一个流程办理、一个标准采集,形成“业务办理入库、结果数据入库、信息采集入库”的数据跨平台流转模式。
完善双线模式,推动“高效化”主动发现。线上通过低收入人口信息动态监测平台预警机制,根据困难类别、困难程度和自救能力等情况实时推送信息至相关部门、街道和社区,安排专人跟进。线下以基层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结合部门、组织、居民、基层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发现有困难群众,可通过“救助通”代为申请救助和信息采集入库,以短信方式及时发送求助信息,工作人员根据短信电话立即联系,开展主动服务。
主要成效
为困难群众提供“一网通办”的多样化服务。对出行不便、交谈不畅、远在外地的困难群众,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救助事项申请、签署核对授权书、救助进度查询、待遇资格认证、出具救助证明等服务,申请和办理救助事项不再受时间、地域和身体健康等情况限制。
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精准提质”。申请家庭只需通过一次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电子授权,即可实现部级、市级、区级三级同步信息核查,街道同时启动入户调查,实现社会救助核对工作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协查。纸质授权向电子授权的转变,有效降低了授权合法性风险,有效推动核对工作一盘棋布局、一张网建设、一体化发展。
为推动“公平救助”再升级再提速再深化。通过“救助通”申请办理的全流程数据,将从基层流转至区级、市级和民政部,各级均能调取数据进行监督检查。困难群众使用“救助通”申请社会救助,全流程办理有痕迹,有效避免“人情保”“关系保”;通过人脸识别进行救助资格认证,杜绝虚报冒领、死亡、刑拘领取救助金现象;实现凡申请必受理、进度可查询、数据可溯源的工作模式,让社会救助更加“阳光”。
为基层工作减负注入“加强针”。 由原传统的线下办理模式转为线上办理模式后,救助待遇资格认证、核对授权书检验、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比对、通知申请家庭救助办理进度、申请救助公示、出具社会救助证明、超标提醒、动态监测预警、资料收集等方面基本实现了线上全程办理和系统自动完成,效率超过传统线下模式。
为社会救助工作“提能增效”。将“救助通”引入“智慧救助”发展体系,共享民政、医保、人社、教育、残联等10余个部门38项、7万余条数据,完成低收入人口信息建库39021人。开展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入户走访、个案发现、救助转介、信息采集、主动发现、动态监测等服务,进一步加深救助深度、提高救助速度、增加救助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