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内容和具体举措
放——审核确认权限全面下放
权限全面下放,压实主体责任。规范审核审批工作流程,明确乡镇(街道)责任主体、工作职责,指导各地严格按照“申请受理、核对审核、审核确认、审批备案”的程序开展社会救助审核确认工作。
精简申报材料,优化工作流程。按照“马上办、一次办、零跑动”要求,进一步梳理救助政策、办理程序,根据“属地管理、权责一致、规范操作”的原则,审批流程调整为:群众申请→核查比对→入户调查→民主评议→乡镇(街道)审批→常年公示→动态管理,形成乡镇(街道)层面闭环运行和规范管理。
实行限期办结,压缩审批时限。推行“55732”工作日办结制,即工作人员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入户调查、收入核算和信息核对,5个工作日内组织民主评议,评议结果在村(社区)公示7天;公示结束无异议的,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作出审批决定,2个工作日内报区民政局备案,将审核确认时限缩短至15个工作日以内,实现救助流程提速增效。
管——建立放后八大监管机制
按照“谁受理、谁审核、谁确认、谁负责”的原则,围绕权力规范运行,从流程规范透明、对象精准识别、干部严管厚爱三个方面,建立健全权力下放后的主动发现、协同办理、核查认定、工作抽查、容错纠错、信访督办、纪检监察以及提醒提示等八个监督管理和责任机制,通过对政策落实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全领域监管,做到放权不放任。
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将走访、发现需救助困难群众列为村 (社区)组织重要工作内容,依托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在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主动发现救助工作点”,构建区、乡镇 (街道)、村(社区)三级困难群众主动发现网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社工、网格员、志愿者作用,形成村 (社区)困难群众网格化管理。整合求助热线,开通用好市“12345”和区“79222164”社会救助服务专线,及时回应群众诉求。
建立协同办理机制。制定“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标准化服务体系,为困难群众在办理救助的各环节提供更便利、更人性化的服务。乡镇(街道)经办机构统一受理社会救助申请,综合评估救助需求,提出综合实施社会救助措施的意见,并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办理或转请区相关职能部门办理,有效破解群众反复跑路问题。
建立核查认定机制。实行社会救助审批前核查比对、定期全数据库人员信息比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竞争性引入17家社工服务机构,委托其依法依规查询社会救助家庭及其相关成员的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并规范运用系统核查结果,将核查结果和实际调查结果结合进行审批。
建立工作抽查机制。每月15日前,对各乡镇(街道)社会救助审批事项、救助金落实情况及新增公示、长期公示情况、已救助人员“精准救助”情况、“近亲属备案制度”执行情况、特困人员“自理能力评估”及照料护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新申请纳入救助的对象按一定比例抽查,必要时进行入户抽查。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按照“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对秉持公心、履职尽责,但因客观原因或探索创新、先行先试出现失误偏差且能够及时纠正的,依法依规免于问责。
建立信访督办机制。及时收集各级交办信访件、电话和现场接访群众诉求,初步核实后转交相关乡镇(街道),并督促跟踪办理情况,做到合理合规诉求信访及时办理,不合理不合规给明确回复,实现信访一次终结。
建立纪检监察机制。会同区纪委监委,定期监督检查乡镇(街道)主体责任落实、工作统筹推进、政策掌握执行、资金监督管理等工作。发现优亲厚友、“漏保”、“错保”、弄虚作假、失职渎职等,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依纪依法予以处理。
建立工作提醒机制。工作中如发现救助对象不精准、审批程序不到位、超过规定审批时限办理等问题,及时提醒乡镇(街道)限期整改、及时纠正或撤销审批决定;发现应救未救的,提醒其按要求纳入救助范围。
服——推行以心换星标准化服务
制定黔江区“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星级服务标准化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实施和监督等管理办法,强化基层社会救助责任,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服务能力。
“一门+协同=群众称心”。在30个乡镇(街道)220个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设立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统一受理办理辖区内困难群众救助申请,确保群众申请救助只进一扇门,实现从申请到办结“一站式”服务。
“首接+态度=群众暖心”。建立首接首问责任制,协同社保、医保、退役军人事务等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实行挂牌上岗,对来访群众热情礼貌接待。
“告知+公开=群众省心”。建立一次性承诺告知制度,统一制作图文并茂的“便民册”—“民政社会救助办事指南”以及“民政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册”,让困难群众明明白白、轻轻松松办成事。
“受理+分类=群众安心”。搭建三级社会救助“信息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以及“黔江区社会救助手机求助端口”,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将推送至相关社会救助职能部门办理,并同步将办理动态实时通过手机短信推送给申请对象。
“评价+监督=群众开心”。建立群众评价监督制度,设置了意见评价收集箱,多形式公开区级监督投诉电话,确保监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