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区强化“惠民有感”工作导向,探索推进资源整合、岗位综合、管服结合和信息化支撑的“三合一化”工作,着力破解社区服务资源不足、效率不高、质量不优等问题,有效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治理效能,让群众的获得感更有成色、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高效用好三种资源
着力凝聚社区服务大合力
从优化社区服务资源配置入手,用好各类资源,推动形成各方力量协同共治的生动局面。
发挥好党政资源的主导作用,强化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依托“三级联席会议”,压实23个区级部门责任,细化“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等4大类、24条措施,构建起党建统领、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社区服务体系。
发挥好市场资源的协同作用,按照“长效微利运转、收益反哺社区”的运营原则,先后引入食野集、活力未来等50余家企业参与社区综合服务体建设和运营,打造出物业服务的“红色管家”、便民购物的“小花市集”、抚幼敬老的“共享奶奶”等一批具有九龙坡辨识度的特色名片。
发挥好社会资源的补充作用,统筹615家社会组织、4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成功打造“背篼医生”“黄桷义工”“冬日针爱”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和品牌,累计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发挥专项基金作用,推进社区治理共治融合创新工作获评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
统筹实施三大行动
着力提升社区服务便利度
从增强自身服务能力出发,突出抓好关键要素和重点环节,以更优服务换取群众更大便利。
实施本领提升行动,依托区委党校、乡村振兴学院等,每年开展社区工作者业务技能培训500余人次,力争让每一名社区工作者都成为“一专多能、一岗多责、全岗都通”的“全科型”人才。
实施窗口升级行动,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置无差别综合窗口1—2个,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即时办结、全程代办工作机制,实现低保救助等30余项社区协助和证明事项“一窗通办”。
实施网格优化行动,因地制宜调整划定网格1357个,整合党建、综治、城管、信访等各类网格职能,明确网格服务清单事项14项、履职清单事项27项,实现“多网合一、一网统管”。
深度激发三方动能
着力增强社区服务互动性从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着眼,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着力构建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社区管理服务新格局。
强化社区治理效能,制定社区职责准入清单,规范社区公共服务和代办政务服务事项,推广“五社联动”“老杨群工”“兵哥工作室”等服务群众特色品牌。今年以来,通过社区解决矛盾纠纷20000余件,化解成功率达95%以上。
强化居民自治自觉,全面推行以“积分制”为主,“曝光栏”“红黑榜”为辅的居民自治机制,引导居民通过“渝快社区”等线上平台,铝都院落议事厅、老书记工作室等线下渠道,广泛参与社区治理。
强化物业调节作用,大力推行“党建+物业”模式,打造“红色管家”服务品牌,在社区和群众之间架起了思想引导、矛盾化解、资源整合的桥梁纽带,形成社区各方联动共创美好生活的生动格局。
迭代升级数字场景
着力推动社区服务智慧化抢抓数字重庆建设机遇,对社区服务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打造更加精细高效、舒适便捷的智慧社区。
建好基层治理“一中心”,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运行和基层治理中心试点,一体建设区级数字驾驶舱、数字工作台、掌上指挥室,持续完善党建统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应急管理等业务应用,迭代开发集成政务便民、养老服务、易联调等应用场景。
升级智能管理“一平台”,大力推广应用智慧社区云平台和“渝快社区”APP,全面梳理全区智慧养老、未成年人保护等数字资源,探索联动“九龙云”“数据池”“运管网”,建设区级IRS驾驶舱,推动数字资源统一归集、统筹调度。
推进智慧服务“一键达”,丰富拓展家庭医生、物业管理、社区托管等社区服务应用场景,深度融入一体化政务服务数字平台,开通一键查询和预约功能,力求服务预约“零”障碍,实现社区信息一手掌握、社区服务一键直达、社区治理在线参与,整体提升社区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