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地名文化内涵丰富。近年来,沙坪坝区坚持规划引领,传承保护地名文化,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名“文化风景”。
完善地名命名管理机制
扎实推动地名命名
统筹规划。以小切口、多方位、分片区的方式编制全区地名规划,形成“沙坪坝东部老城区”“井双、上新工业园区”“国际物流园区”“沙磁文化区”“大学城片区”等6大板块地名网络分布格局,为地名命名提供有力保障。
严格审批。采取“先规划、再建设、建成一条审批一条”的方式开展命名工作,严防有名而无文化属性问题,切实提高新生地名文化内涵。近3年来,完成文锦路、通贤路等124条地名命名。
群策群力。统筹区级19个部门,健全地名联席会议制度。邀请重庆大学等高校12名专家组建地名专家组,探索形成地名命名专家论证和综合评估机制。
加强历史地名传承保护
聚力呈现地名“如诗美卷”
精编图录典志。开展《沙坪坝区标准地名词典》编撰工作,以“歌乐山”等地理实体地名展示沙坪坝的自然形态,以“小龙坎”等片区名还原沙坪坝的城市变迁,以“津南村”等老地名唤起群众的共同记忆和乡愁情怀,目前,总计编撰75.8万余字,为地名文化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推选历史地名。对沙坪坝区具有文化意义的地名尤其是红岩地名、抗战地名等进行挖掘考证,推选申报市级历史地名9条,甄选区级历史地名113条。依托丰富的历史地名资源,推出“沙磁记忆·地名寻芳”系列文创产品。
夯实文化阵地。结合“地名乡愁”行动,选取“林园”“白公馆”等21个代表性地名,创新打造“山洞街道地名文化博物街”“青木关镇、陈家桥街道乡情展示馆”,将地名文化“搬”到社区小巷,创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风景线”。
充分利用地名资源优势
着力推广地名文化“雅俗共赏”
多管齐下“说故事”。投入220余万元,制作“故里故事”地名文化视频短片,集合22个镇街共66部小视频、微电影精彩作品,各级媒体平台推稿达到400余条,总浏览量近1000万人次。
创新手段“讲政策”。在磁器口古镇、火车站等人流密集区域,以户外LED屏为媒介,开办地名图片展30余场次,将地名管理政策宣传与地名文化推广相结合,让地名条例的有关精神传遍大街小巷。
组织专场“宣讲会”。充分利用红色地名资源优势,在社区、校园、乡村开展地名文化宣讲活动,讲述红色地名故事,传承红岩精神。目前共开办专题宣讲会10场,受众5千余人。开设“沙磁记忆”专栏,通过自撰稿、邀请专家撰稿等方式发表地名故事50余篇,总浏览量1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