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政动态/区县动态
积极探索“三合一化”机制,九龙坡区推动社区服务质效实现新提升
日期:2023-08-10
字 号:

    九龙坡区探索推进资源整合、行动联合、管服融合和数字化支撑“三合一化”机制,持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治理效能,成功创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五社联动”经验做法被民政部推广。


整合三种资源   凝聚社区服务大合力

    发挥好党政资源的引导作用。强化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依托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联席会议”,压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链条,强化民政、信访、应急等部门责任,探索创新“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等4大类、24条工作措施,实现上下联动、条块协同抓。

    发挥好市场资源的基础作用。按照“长效微利运转、收益反哺社区”的运营原则,探索创新社区综合服务体建设和运营模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先后引入食野集、活力未来等50余家企业,打造物业服务的“红色管家”、便民购物的“小花市集”、抚幼敬老的“共享奶奶”等服务场景。

    发挥好社会资源的补充作用。发挥社工的专业优势和志愿者的纽带作用,统筹615家社会组织、4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推出“背篼医生”“黄桷义工”“冬日针爱”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和品牌,累计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


实施三大行动   推动社区服务精细化

    社区服务本领提升行动。联动区委党校、乡村振兴学院等,通过专题辅导、经验分享、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每年开展社区工作者业务技能培训500余人次,力争让每一名社区工作者都成为“一专多能、一岗多责、全岗都通”的“全科型”人才。

    社区办事服务提升行动。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置无差别综合窗口1-2个,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即时办结、全程代办工作机制,实现低保救助等30余项社区协助和证明事项“一窗通办”,主动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办理服务,上门服务时间由10%提升至60%。

    社区网格优化提升行动。整合党建、政法综治、民政、城管、信访等各类网格职能,因地制宜调整划定网格1357个,建立定期会商、定期调度、定期复盘工作机制,政策、数据、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区级、街道、社区、网格事件报送流转机制,明确网格服务清单事项14项、履职清单事项27项,实现“多网合一、一网统管”。


激发三方动能   增强社区服务互动性

    强化社区引领。制定社区职责清单,梳理社区公共服务和代办政务服务事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持续开展社区优秀服务品牌创建提升行动,推广“五社联动”“老杨群工”“兵哥工作室”等特色品牌。今年以来,通过社区解决矛盾纠纷2万余件,化解成功率达95%以上。

    强化物业协同。大力推行“党建+物业”模式,打造一支由物业、社区工作者、党员组成的“红色管家”服务队伍,在社区和群众之间架起思想引导、矛盾化解、资源整合的桥梁纽带,形成党建引领、各方联动、积极参与的生动格局。

    推动居民自治。全面推行以“积分制”为主,“曝光栏”“红黑榜”为辅的居民自治机制,提升参与积极性,引导居民通过“渝快社区”等线上平台,铝都院落议事厅、老书记工作室等线下渠道主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


升级场景应用   推动社区服务数字化

    建好基层治理“一中心”。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运行和基层治理中心试点,一体建设区级数字驾驶舱、数字工作台、掌上指挥室,持续完善党建统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应急管理等业务应用,迭代开发政务便民、养老服务、易联调等场景应用。基层治理指挥中心集约运行监测、分析研判、协同流转、应急指挥、督查考核等职能于一体,对上承接区级社会治理中心指令任务,对下负责基层治理中心的调度指挥,推动各类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置。

    升级政务服务“一平台”。建设24小时智慧政务服务中心,增设集成高拍仪、摄像头等各种设备的政务服务一体机,借助人脸识别、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人证核验和数据交互,打破传统人工窗口工作日、工作时间“定时”服务的限制,满足群众全天候的办事需求。

    推进生活服务“一键达”。丰富拓展家庭医生、物业管理、社区托管等社区服务应用场景,深度融入一体化政务服务数字平台,开通一键查询和预约功能,力求服务预约“零”障碍,实现社区信息一手掌握、社区服务一键直达、社区治理在线参与,整体提升社区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