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区弹子石街道按照“基金牵引、多元协同”的思路,以五社联动·家园助力站——社区基金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合作项目落地为契机,设立弹子石社区发展基金,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策略与实施过程
谋事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渠道,梳理出“一老一小”“一困一残”及人居环境、公共事务等问题需求35条。项目组联合社区党委组织居民代表、社会组织代表、党员代表先后召开议事会25次,达成共识,决定从培育乐群居民物业组织解决管理缺失、打造社区食堂开展社区脏乱差微治理三方面入手,解决社区遗留问题、提升老旧社区生活品质。
聚人
项目组出资设立弹子石“社区学堂”,培育居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联合社区党委,动员社区骨干积极分子,先后成立乐群居民服务中心和夕阳红助餐志愿服务队,依托“社区学堂”开展培育孵化,提供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居民议事协商、相关服务技能培训29场。依托弹子石红芯党建联盟、弹子石商会、弹子石个私协等平台,吸引恒捷源楼宇智能化管理公司加入乐群居民物业,引入“天骄小厨”运营社区食堂,累计64家企业参与社区建设与发展。
筹资
发挥社区基金的杠杆作用,以项目为纽带,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渠道持续募集。线上,在腾讯、支付宝、抖音等互联网平台,以改善居民生活服务为切入口,设计老人助餐等公益项目进行募捐。线下,开办爱心公益市集、实施“弹子石城市更新机会清单”“社区合伙人”“微光弹子石”等系列公益慈善计划,引入重庆六色运输有限公司注资,将弹新街37号近3800平方米的垃圾堆放“灰空间”改造成具备140个车位的社区停车场;链接龙湖公益基金对裕华街2200余平方米的老旧院坝进行改造,打造集代际互动、锻炼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场地。通过多渠道募集,吸引爱心人士、企事业单位及龙湖公益基金等,进一步解决老旧社区治理经费来源单一且保障不足的难题。
资助
项目组不仅给予资金支持,还成立专门的项目评审小组,从项目申报、评审、实施、评估、结项、公示等各个流程环节对承接方给予指导、支持和监督。通过“全流程陪伴”,确保项目规范运作、资金落到实处、发挥实效,让社区居民看得见、摸得着、感知得到成果,社区基金的知晓度和公信力极大提升。
产出与成效
01社区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乐群居民物业的落地,使5个老旧社区的57栋、近1.4万名居民都享受到基本物业服务,服务覆盖率100%,涉及人居环境相关投诉由年均1000余起下降到140余起,实现居民、物业、社区的良性互动。围绕社区食堂开展一系列为老助老服务,为532名老年人提供免费爱心午餐22293份,解决老人就餐难问题;为232户老年人家庭提供免费室内改造,减少居家安全隐患;利用社区老年食堂,开展智能手机使用、金融反诈、慢性病防治等各类活动143场,将社区老年食堂打造成为“政策宣讲站”“健康科普站”“温情陪伴站”。通过“微更新”“微改造”,6000余平方米老旧院坝焕发新颜,有效缓解老旧社区停车难、缺乏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等困境,解决闲置空地利用率低、影响市容市貌和群众生活的问题,每年为社区节省近18万元的环境整治开支。
02基层治理平台得以闭环运作
创新打通“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转化实现路径,社区基金成为集需求汇聚、资源整合、项目运作的社区基层治理平台。收集整理“一老一小”“一困一残”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共性需求35条,“群众要什么”更加精准。围绕人力、资金、物资挖掘整合214条慈善资源条目,募集资金52万元,募集物资折合人民币32万元,链接社会资金252.5万元;孵化培育6家社区社会组织,注册志愿者836人,2万余人次参与社区治理;组建弹子石公益联盟,吸纳32家企事业单位加入,“我们有什么”更加清晰。围绕居民需求设计策划公益项目,鼓励支持企业、社区组织对照需求、资源主动申报项目,供社区居民“菜单式”选择,最终落地实施26个,6.8万人次受益,“大家干什么”更加人性。
03社区慈善生态实现良性生长
将筹款与社区产业扶持联动,对社区内小微创业进行扶持,通过资助项目盈利返还、联名文创销售返点、社区资源普惠使用等方式,实现社区基金自我造血、良性互动。社区食堂将盈利的5%-10%、社区停车场每季度2.25万元定额捐赠反哺社区基金,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群众切身感受到社区变化、享受到治理成果,从而积极主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社区公益慈善生态圈不断扩大,形成人人公益、人人慈善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