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区通过高位推动、整合资源、精准服务,全力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落地见效,让精神障碍患者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高位推动建机制

建立领导机制。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区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区长亲自审定实施方案、指导区级中心选址。
建立联动机制。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自职责、量化阶段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推进措施。区政府每半年进行一次专题汇报,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构建起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的“一盘棋”工作格局。
建立保障机制。建立政府预算资金为主、福彩公益金为辅、慈善和社会资金为补充的长效机制。2023年,投入经费75万元,打造1个区级指导中心、21个社区康复站点,为2850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社区康复服务。
整合资源聚合力

整合政策项目资源。整合民政、政法、财政、医保、卫健、残联等多个部门政策,融合卫健委“同伴支持”、残联“渝馨家园”项目,捆绑形成6项政策救助“集成包”。综合利用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机构、残疾人服务机构等资源,按照“中心+站点”的布局架构,完成1个区级指导中心、19个镇(街)、93个社区康复站点建设。
整合培训就业资源。整合人社、残联等部门资源,组织开展才艺展示和特色手工、面点制作、家电清洗等各类辅助性就业培训;策划精神障碍残疾人就业项目,举办专场招聘会,积极搭建就业平台。
整合人才信息资源。区卫健委组建由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心理治疗师、精防人员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每月在“渝康家园”站点开展心理咨询、服药训练、康复讲座等服务不少于1次,组织精康融合康复机构、社区、志愿者等开展精康培训6期。依托医疗机构和残联数据,建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大数据库,实现康复需求、康复训练、日常监护、随访监测、救治保障无缝衔接。
精心谋划抓服务

夯实服务基础。组建专业服务团队、摸清对象底数、建立转介康复机制、建立“一人一档”的康复档案,夯实服务基础。截至目前,建立精神障碍个人服务档案1850份,开展心理疏导40余次,社会功能和生活能力提升等各类服务活动80余次,上门服务300余人次,受益2500余人次,重返社会就业3人。
优化服务流程。根据建档立卡人员精神、身体及家庭状况,通过分析研判并征得本人和家属同意,由镇(街道)、服务机构、村(社区)、监护人、监护对象签署“五方”服务协议,对服务对象开展相应治疗康复服务。
创新服务方式。对症状较轻无日间照料和托养需求的患者,采取“居家康复+上门服务”模式,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康复照护技能培训、定期入户随访、诊疗。对症状较重需要到医院诊治的患者,采取“专业医院定点治疗康复”模式,确定区精卫中心为定点收治机构,开通就医绿色通道,享受“一站式”医疗救助服务。对有日间照料和托养需求的精神障碍患者,采取“康复中心集中日间照料+集中托养”模式,委托康宁医院提供专业化日间照料和托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