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区高度重视“老有所养”民心工程,坚持改革破局、政策兜底,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工作举措,养老改革工作获2023年中央改革办典型案例、2024年第一届全市改革创新铜奖。
始终坚持从政治高度上来认识和推动养老工作,全力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坚持高位推动,压实养老工作责任。区委构建了“老有所养”等十有民生工作体系,建立了区领导牵头的协调工作机制;区政府定期听取民生工作推进情况,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区人大创新将居家养老服务列入全区十大票决民生实事之一;区政协将老年助餐服务作为专题协商重点内容,积极建言献策并跟踪问效。
坚持党建统领,构建大养老工作合力。坚持党建统领,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及社区自治组织”五社有机融合,全面创建舒适便捷、健康支持、社交互动和文化尊重的老年友好型环境,11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坚持重点倾斜,夯实资金保障。坚持财政资金更多向老年事业倾斜,推动建立公共财政、福彩公益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社会资本、老年人家庭共同分担的多元筹资机制,2022年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9400万元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2023年区财政养老服务支出1.46亿元,占区财政比例全市领先。
始终坚持从经济规律上来改革和推动养老工作,全面构建多元参与、全面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
强化政策扶持,有效撬动社会力量。出台系列扶持办法,聚焦设施建设、优化服务关键环节,对养老机构给予最高250万元补贴,对养老护理人才给予最高1万元就业补贴。2019年以来,累计吸引社会资本超10亿元,2023年新增养老机构12家、床位728张,居全市第二。
激活沉睡资产,降低建设运营成本。民政牵头,规资、住建和镇街配合,梳理出适合建设养老机构的闲置资产13处、3万余平方米,采取“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等方式,有效降低企业建设运营成本,累计建成养老机构48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15个,实现全覆盖。
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创新打造“亲清联盟”平台,一站式接收、转办养老企业诉求困难;“一企一策”推动养老机构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培育打造重庆宏善、龙湖等本土品牌企业5家,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养老床位4680张,入住3823人,入住率达81.69%。
始终坚持从社会效果上来落实和优化养老工作,全心全意建设特色突出、普惠可及的养老服务格局
聚焦可感可及,大力发展普惠性养老。率先出台政策,对普惠型床位每年给予2400元/张运营补贴,累计新增普惠型床位2453张。财政每年投入约1400万元,为老人提供助餐、助医、助行等服务,全国首推“助浴快车”,累计为失能老人提供助浴服务1.2万余人次。
聚焦数字赋能,精准提供个性化服务。首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接入养老服务提供商43家,上线养老服务产品60类、416项,推行“老人线上点单、平台统一派单、先享后付买单”的全流程养老服务模式,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人享受优质便捷服务,平台累计完成27万订单。
聚焦医养结合,实现养老、医疗融合发展。深化国家级医养结合改革试点,115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创新推出“基本养老+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五位一体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成医养结合养老机构12家、创建医养结合示范点16个。
同时,九龙坡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食堂“微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办得近、办得好、办得久,采用社会资本建、项目业主建等多元模式,建成“家门口”社区老年食堂16家。